李虎
唐太祖景皇帝 李虎 | |||||||||||||||
---|---|---|---|---|---|---|---|---|---|---|---|---|---|---|---|
太尉、左僕射、柱國大將軍 | |||||||||||||||
國家 | 北魏→西魏 | ||||||||||||||
時代 | 南北朝 | ||||||||||||||
姓名 | 李虎 | ||||||||||||||
字 | 文彬 | ||||||||||||||
勛官 | 柱國大將軍 | ||||||||||||||
封爵 | 開國縣子 → 開國公 → 追封唐國公 → 追封唐王→唐朝追尊太祖景皇帝 | ||||||||||||||
封號 | 晉壽縣開國子 → 趙郡開國公[1] → 隴西郡開國公 → 追封唐國公 → 追封唐王 | ||||||||||||||
逝世 | 大統十七年(551年) | ||||||||||||||
廟號 | 太祖 | ||||||||||||||
諡號 | 襄公 → 景王 → 景皇帝 | ||||||||||||||
墓葬 | 永康陵 | ||||||||||||||
| |||||||||||||||
李虎(?—551年6月或554年10月),字文彬[2],西魏時賜鮮卑姓大野氏[3],北魏、西魏官員,「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官至太尉、左僕射,為唐高祖李淵的祖父。
生平
李虎在關於西魏、北周的史書沒有傳記,《北史》、《周書》等正史類列傳沒有記載。西魏北周時期正史是唐朝編纂,李虎在唐代是追尊皇帝,沒有列入臣下所在的列傳。如同《三國志》沒有晉朝皇帝先祖司馬懿的列傳一樣。但是,關於唐代的史書《舊唐書》、《新唐書》,也沒有像《晉書》把司馬懿作為司馬氏先祖記入本紀。李虎相關史料,在《冊府元龜》、《資治通鑑》、《西魏書》等後代史書中。
529年,北海王元顥在南梁支援下,攻下洛陽。爾朱兆、賀拔勝擊敗元顥,李虎這時是賀拔勝的弟弟賀拔岳屬下,因為討伐万俟醜奴有功,加官寧朔將軍、屯騎校尉、東雍州刺史、衛將軍(武衛將軍或左右衛將軍)。成為了賀拔岳的心腹。534年賀拔岳被暗殺。李虎作為賀拔岳舊部。官至左廂大都督,賀拔岳遇害後,諸將謀議擁戴宇文泰,李虎不同意而「奔荊州」,投靠賀拔勝,後又歸宇文泰。永熙三年(534年),征討靈州(寧夏靈武縣北)刺史曹泥之亂[4],又「從文帝破高歡於沙苑,斬級居多」[1]。
537年,跟隨宇文泰參與和東魏高歡之間進行的沙苑之戰,538年回到長安,東魏的俘虜趙青雀作亂據長安,李虎和太尉王盟、僕射周惠達輔佐皇太子元欽屯守渭北。李虎鎮壓各地叛亂、防衛異族有功,任開府儀同三司、封隴西郡公。548年,李虎任右軍大都督、少師。《冊府元龜》、《西魏書》記載他當時任太尉、柱國大將軍。當時,西魏柱國大將軍有八名,稱「八柱國」。《周書》記載李虎僅次於宇文泰為第二位,《通典》卷34·職官16·勛官條,記載他次於宇文泰、元欣為第3位,《資治通鑑》記載他次於宇文泰、元欣、李弼為第4位。548年宇文泰主導以《周禮》為基礎的官制改革。
秦漢以來的太尉等三公官制被廢除,《周禮》記載的六卿被設置。543年,李弼任太尉後官制改革推行,李虎擔任太尉不符合史實。八柱國包括事實上最高權力者宇文泰有六名擔任六卿,李虎、侯莫陳崇除外。李虎任少保,侯莫陳崇任少傅,李虎的地位在六卿之下,侯莫陳崇之上,列第7位。第6位于謹、第8位侯莫陳崇於549年就任柱國大將軍,推定第7位李虎就任柱國大將軍同為549年。[原創研究?]
西魏大統十六年(550年),被封為「八大柱國」之一,為隴西郡公,同期還有宇文泰、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人。大統十七年(551年)逝世[5]。《西魏書》稱李虎死於554年,《唐六典》卷4·尚書禮部·祠部郎中·道觀條注,記載李虎於九月十八日去世。死後追諡襄公。
一生歷仕北魏、西魏二朝。西魏賜姓大野氏(554年)[3],北周追諡唐襄公(564年九月)[6]。《魏書》、《周書》以及《北史》均無傳[7]。
李虎的孫子李淵登基後,追尊李虎皇帝,廟號太祖,諡號景皇帝,陵墓稱永康陵。
考古資料
1825年(清道光5年),在甘肅省清水縣出土李虎墓誌銘,並發現李虎墓。據墓誌所載,此李虎為魏隴西行台李爵之孫,周隴東太守李寶之子[8]。
楊希義、劉向陽認為清水李虎即李淵祖父李虎,李爵乃李暠六子李翻的諱字。同時亦承認由此產生頗多牴牾之處。如清水李虎約生於北魏正始三年,此時李寶已卒48年有餘,不可能成為父子[9]。凡此種種,條件所限不能深入考訂[10]。但作者仍強調清水《李虎墓誌》撰寫於隋大業二年,較之唐朝譜牒更為可信[11]。
諸多學者不認同此說法,岳維宗認為二者籍貫不同、先輩不同、官銜不同、卒年葬地不同、唐公李虎為西魏北周佐命功臣反而《墓誌》隻字不提[12];汪受寬也提出二者姓氏由來說法不同、本人字號與父祖姓名不同、歷官封爵不同、逝年葬地不同[13]。李阿能、穆興平認為清水李虎為隴西旁支,充其量僅為地方高官,非西魏八大柱國之一的李虎[14]。
家族出身考證
據傳統史料所載,唐朝皇室出自隴西李氏,為李暠第二子李歆的後裔,唐初武德九年太史令傅奕上疏抬道抑佛,和尚法琳作《破邪論》《辨證論》反對傅奕,佛道論爭愈演愈烈。根據法琳的看法,唐朝皇室非老子李耳後裔,並非出自隴西李氏,而是拓跋氏後裔,後法琳為唐太宗流放益州而死[15][16]。宋代朱熹[17]與鄭思肖[18]以李唐閨門失禮家法繆戾,有李唐源自夷狄的說法。
陳寅恪依據唐祖陵在今河北省境,認為李唐出身趙郡李氏,原為漢族寒門。因宇文泰關中本位政策「以關內諸州為其本望」,所以改趙郡郡望為隴西郡望。實際上不是趙郡李氏破落戶,就是廣阿庶姓李氏的假冒牌[19]。姚薇元認同此觀點,並認為近人對於李唐氏族出於異族的舉證雖不無可疑,但終究缺乏實證[20]。
朱希祖經考據認為李熙與李買得不是同一個人,李熙曾作為強宗子弟鎮戍武川,後卒於武川。其子李天錫為避六鎮兵亂,攜父遺骨南遷於趙郡廣阿,因以為家,不久亦卒。其子李虎將父祖合葬,即所謂唐祖陵。李氏並非出身趙郡李氏,而確係為隴西李氏[21]。
馮承鈞於《唐代華化蕃胡考》中,因為其祖父李虎的兄弟名為起頭與乞豆,非為漢族姓名,懷疑李淵家族有可能出身胡人[22]。日本學者金井之忠主張李淵家族出身胡人,提出可能出身高車叱李氏的假說,但遭陳寅恪駁斥[23]。劉盼遂[24]與王桐齡[25]考據認為李淵家族應為拓跋氏後裔。劉盼遂之後取消了自己的觀點[26],但其學說仍引發學界如向達[27]與陳登原[28]等人的討論。美國學者陳三平[29]與卓鴻澤[30]皆認為李虎家族應出身於阿爾泰系的胡人民族,與鮮卑拓跋部關係緊密。日本學者岡田英弘認為,自五胡十六國時期之後,在中國北方,漢族與胡族大量混血,特別是在山西與河北一帶,李虎家族出身在胡漢混血的北族之中。
支持李淵家族可能出身高車的說法,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族學者蘇日巴達拉哈[31]以及台灣學者劉學銚[32]、常華安[33]。
家族
父母
夫人
- 梁氏,後追封為景烈皇后
- 叱羅氏,隴西公夫人。20世紀60年代末,三原縣陵前公社肖家村東隅北朝叱羅氏墓出土,墓誌1合,長寬各1.28米,蓋篆「柱國隴西公夫人墓誌」3行9字,志文楷書350字,橫豎各十餘行,墓誌現藏三原縣博物館
子女
- 李延伯 追封南陽公,無子
- 李真 追封譙王,無子
- 李昞 世祖元皇帝,李淵之父
- 李璋 追封畢王,李孝基之父,李道宗的祖父
- 李繪 追封雍王,李道玄的祖父
- 李禕 追封郇王,李叔良之父
- 李蔚 追封蔡烈王,李琛、李孝恭、李瑊、李瓌、李瑗的祖父
- 李亮 追封鄭孝王,李神通、李神符之父
- 李妃,周武帝宇文邕妃嬪[34]
- 信都郡大長公主,嫁北周驃騎將軍、鄜城郡太守、河北莊公張暠
- 李氏,嫁北周驃騎大將軍、宜州刺史、綏德郡公陸亮
逸事
今日中文「馬桶」一詞的由來和李虎也有一段關係。中國古代夜壺做成虎狀以厭勝,稱為「虎子」。唐代避李虎諱,更名為「馬子」,馬子再改名「馬桶」,延續至今。
參考資料
- ^ 1.0 1.1 《冊府元龜》卷一《帝王部·帝系門》
- ^ 《新唐書·卷七十·表第十》:太祖景皇帝虎,字文彬,後周柱國大將軍、唐國襄公。
- ^ 3.0 3.1 《舊唐書》卷一《高祖本紀》有云:「皇祖諱虎,後魏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以功參佐命,當時稱為『八柱國家』,仍賜姓大野氏。周受禪,追封唐國公,諡曰襄。」;《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五·梁紀二十一》:九十九姓改為單者,皆復其舊。魏初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後多滅絕。泰乃以諸將功高者為三十六國,次者為九十九姓,所將士卒亦改從其姓。
- ^ 《周書》卷一《文帝紀》載,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十一月,(周文帝宇文泰)遣儀同李虎與李弼、趙貴等討曹泥於靈州,虎引河灌之。明年,泥降,遷其豪帥於咸陽。」
-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四·梁紀二十》:五月,魏隴西襄公李虎卒。
-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九·陳紀三》:「追錄佐命元功,封開府儀同三司隴西公李昞為唐公,太馭中大夫長樂公若干鳳為徐公。昞,虎之子;鳳,惠之子也。」陳寅恪的《李唐武周先世事跡雜考》一文據《周書》卷五《武帝紀》和《通鑑》卷一六九《陳紀》等書所載,認定「李虎之追封唐國公實在(周武帝)保定四年(564),上距周初受魏禪之時,己八年矣。故拙著前文所推論者,皆應依此改計。」
- ^ 李虎事跡僅散見於新舊《唐書·高祖本紀》、《新唐書》卷七○上《宗室世系表》及《冊府元龜》卷一《帝王部·帝系門》等書,但多杜撰偽造。陳寅恪在《李唐武周先世事跡雜考》一文中有精心考證。(載《金明館叢稿二編》)
- ^ 《隋上州刺史李虎墓誌銘》:「公諱虎,字威猛,隴西成紀人也。昔高陽氏之苗、秦將軍之後矣。……公即魏隴西行臺爵之孫,周隴東太守寶之世子也。」
- ^ 楊希義、劉向陽《從〈李虎墓誌〉看李唐皇室對其氏族與先世事跡的杜撰》:「而《墓誌》記載李虎卒於北魏建德六年(577),享年七十有二。以此推算,李虎當生於北魏孝武帝正始三年(506),而此時李寶已卒48年有餘,二人何以能成為父子?」
- ^ 楊希義、劉向陽《從〈李虎墓誌〉看李唐皇室對其氏族與先世事跡的杜撰》:「凡此種種,筆者由於受到資料和水平所限,對上述疑竇和岐異不能深入考訂,僅能錄此待考,以請博洽君子予以教誨」
- ^ 楊希義、劉向陽《從〈李虎墓誌〉看李唐皇室對其氏族與先世事跡的杜撰》 《乾陵文化研究》(一) 三秦出版社 2005年 p155-162
- ^ 岳維宗《清水李虎墓非唐公李虎墓辯》 《文博》1999年第2期 p35-36
- ^ 汪受寬《唐先祖李虎與清水李虎墓志銘》 《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6期(2001年12月) p33-35
- ^ 李阿能、穆興平《也論清水李虎墓誌與李唐皇室世系》 《乾陵文化研究》2016年第1期 p258-263
- ^ 釋彥悰《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卷三:「琳聞,拓拔達闍,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隴西之流也。」
- ^ 釋彥悰《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帝時大怒豎目,問法師曰:朕聞周之宗盟異姓為後,尊祖重親寔由先古,何為追逐其短禽鼠兩端。廣引形似之言,備陳不遜之喻。擢髮數罪比此猶輕,盡竹書愆方斯未擬。爬毀朕之祖祢。謗黷朕之先人。如此要君理有不恕!」
- ^ 朱熹《朱子語類》:「唐源流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
- ^ 鄭思肖《心史》卷下:「李唐為晉載記涼武昭王李暠七世孫,實夷狄之裔,況其諸君家法甚繆戾,特以其並包天下頗久,貞觀開元太平氣象,東漢而下未之有也,姑列之於中國,特不可以正統言。」
- ^ 見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篇》:「……得結論曰『李唐先世若非趙郡李氏之破落戶,即是趙郡李氏之假冒牌』,『李唐血統其初本是華夏,其與胡夷混雜,乃一較晚之事實也』……其改趙郡郡望為隴西郡望,即所謂『又以關內諸州為其本望』。」(臺北:里仁書局,1980)ISBN 9579133-0804
- ^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中華書局,第2版 (2007年7月1日) 。
- ^ 參見朱希祖〈駁李唐為胡姓說〉〈再駁李唐氏族出於李初古拔及趙郡說〉,收入《中國史學通論》,商務印書館,2015-07-01。
- ^ 馮承鈞〈唐代華化蕃胡考〉,發表於《東方雜誌》27卷17號,收入《馮承鈞西北史地論集》,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年。
- ^ 汪榮祖《陳寅恪評傳》,第七章 為不古不今之學——唐史研究,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年12月
- ^ 見劉盼遂〈李唐為蕃姓考〉、〈李唐為蕃姓考續〉、〈李唐為蕃姓三考〉,發表於《女師大學術季刊》。
- ^ 見王桐齡〈楊隋李唐先世系統考〉,發表於《女師大學術季刊》,1932年。
- ^ 岑仲勉《隋唐史》:「涉李唐世系,近人曾提出兩項問題:其一為繆鳳林漢胡混合之北統。茲列舉李氏之血統如下:除獨孤、長孫都屬鮮卑無疑外,竇氏之先,相傳自後漢奔匈奴,故說者亦視如漠北之族。吾人對上古史能深入研究,此等問題,已覺不甚重要。萊忙脫氏言:『德人自誇為優越人種,且是純粹的諾曼種,實際上則彼輩已是最複雜的混血,此種現象,世界上各民族殆莫不皆然。』劉盼遂曾著《李唐為蕃姓考》三篇,最後又自取消其說,然猶有深信不疑者。」
- ^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李唐氏族,據最近各家考證,出於蕃姓,似有可信。」
- ^ 見陳登原《國史舊聞》,台北:明文書局,1984年出版。
- ^ 賴芊曄譯,陳三平著《木蘭與麒麟:中古中國的突厥 伊朗元素》,台灣八旗出版,2019年。
- ^ 卓鴻澤〈塞種源流及李唐氏族問題與老子之瓜葛──漢文佛教文獻所見中、北亞胡族族姓疑案〉,收入卓鴻澤著《歷史語文學論叢初編》,中國上海古籍出版,2012年。
- ^ 蘇日巴達拉哈著《蒙古族族源新考》,民族出版社,1986年。
- ^ 劉學銚《大遼王朝:青牛、白馬、黑契丹》:「如果從民族的成分來看,唐朝的建國者李氏家族是胡是漢,向來是史學界爭論焦點。李淵的先人曾在鮮卑族宇文氏的北周時,被賜姓大野氏,而高車族(也就是鐵勒、敕勒)中也有大野氏,可見李氏一族有濃厚的胡族血統。」,台北風格司藝術創作坊出版,2012年初版。
- ^ 常華安《中國歷史兩大盲區:華夏、敕勒建國之謎》,台灣元華文創出版,2023年。ISBN 9789577113030。
- ^ 榮新江. 《唐研究.第二十三卷)》.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12: 179–205. ISBN 9787301293737 (中文(繁體)).
中國皇族 | ||
---|---|---|
前任: 父親李天錫 (唐懿祖) |
唐朝追尊皇帝 (唐太祖景皇帝) |
繼任: 兒子李昞 (唐世祖) |
中國爵位 | ||
新頭銜 西魏文帝始封
|
西魏·上柱國、隴西郡公 周武帝追封為唐國公 (諡號為唐襄公) 549年—551年6月 (或554年10月) |
繼任: 兒子北周·唐國仁公 李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