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阿希姆·派佩尔
约阿希姆·派佩尔 Joachim Peiper | |
---|---|
昵称 | Jochen |
出生 | 1915年1月30日 德意志帝国柏林 |
逝世 | 1976年7月13日 法国上索恩省特拉沃 | (61岁)
效命 | 纳粹德国 |
军种 | 武装党卫队 |
服役年份 | 1933年至1945年 |
军衔 | 党卫队旗队领袖 |
部队 | 武装党卫队第1师─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 |
参与战争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获得勋章 | 双剑银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 |
约阿希姆·派佩尔(德语:Joachim Peiper,1915年1月30日—1976年7月13日)是一名德国党卫军军官和战犯,因在马尔梅迪屠杀美国陆军战俘而被定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佩佩尔担任党卫军领导人海因里希·希姆莱的私人副官,并担任武装党卫军的坦克指挥官。德国历史学家詹斯·韦斯特迈尔写道,佩佩尔是纳粹意识形态的化身,据称是一位冷酷无情的指挥官,他对佩佩尔战斗群的战斗伤亡漠不关心,并鼓励、期望和容忍他的武装党卫军士兵犯下战争罪行。
身为希姆莱的副官,佩佩尔亲眼目睹了党卫军在东欧对犹太人实施种族清洗和种族灭绝的大屠杀;他在战后时期混淆和否认的事实。作为一名坦克指挥官,派佩尔在东线和西线的党卫军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LSSAH)服役,首先担任营长,然后担任团长。佩佩尔参加了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和突出部战役,在这场战斗中,他的同名战斗群——佩佩尔战斗群——因对平民和战俘犯下战争罪而臭名昭著。
在马尔梅迪大屠杀审判中,美国军事法庭认定派珀对马尔梅迪大屠杀(1944年)负有指挥责任,并判处他死刑,后来改判为无期徒刑,随后判处35年监禁。在意大利,派佩尔被指控犯对博韦斯大屠杀(1943年)负责;由于缺乏派佩尔下令即决杀害意大利平民的战争罪证据,调查结束。
出狱后,派佩尔曾在保时捷和大众汽车公司工作,后来移居法国,在那里担任自由翻译。在整个战后生活中,派珀在以右翼组织前武装党卫队成员互助协会(HIAG)为中心的前党卫军成员社交网络中非常活跃。1976年,派佩尔在法国被反纳粹分子谋杀。
生平
家庭与早年
约阿希姆·派佩尔1915年1月30日出生于德国柏林市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有两个哥哥:汉斯-哈索(Hans-Hasso)与霍尔斯特(Horst),是三兄弟中最小的。派佩尔家族起源在西里西亚,最早在1550年出现,起初姓氏的拼法为PEYPER,并且有自己的盾徽标志。他的父亲沃尔德马·派佩尔(Woldemar Peiper)也是军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北非服役过,官拜上尉,母亲夏洛特·派佩尔(Charlotte Peiper)则为柏林房产建筑商的女儿。[1]。
第二次世界大战
派佩尔隶属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从1938到1941年间,派佩尔在党卫军总部担任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的副官,1940年在法国战场初试啼声,后又回任希姆莱的第一副官,直到1941年10月离开。他的妻子西古尔德·派佩尔(Sigurd Peiper,本姓Hinrichsen)是希姆莱的秘书,她比派佩尔大两岁半,两人于1939年6月结婚,育有二女一子[1]。
他经历过法国、苏联、意大利、诺曼底、阿登等等许多主要欧洲战场。[1]1942年获颁骑士铁十字勋章,1943年获颁橡叶骑士十字勋章。1944年12月,派佩尔在突出部之役中指挥派佩尔战斗团(德语:Kampfgruppe Peiper)作为第6装甲集团军先头部队之一。不过最后因为缺乏燃料、派佩尔被迫抛弃了所有装甲车,率领残部徒步走回了自己的战线[2]。阿登战役后派佩尔获颁橡叶双剑骑士十字勋章,成为纳粹德国最年轻的旗队领袖(SS-Standartenführer)。当时他只有29岁。
1945年初,派佩尔战斗群在匈牙利参与了南风行动(1945年2月17日至24日)和春季觉醒行动(1945年3月6日至15日),在这些战斗中,尽管杀死了许多敌方士兵,但派佩尔激进的指挥风格付出了代价受伤和死亡的党卫军士兵数量超出了赢得战斗所需的数量。1945年5月1日,当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被迫进入奥地利时,派佩尔的部下在前一天得知了元首的死讯。5月8日,德国最高统帅部命令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的部队向恩斯河对岸的美国陆军投降。
被捕
派佩尔上校无视最高统帅部的投降命令,长途跋涉返回德国,但于1945年5月22日被美军抓获。1945年6月下旬,美国陆军战争罪调查人员开始对1944年12月17日武装党卫队实施的马尔梅迪大屠杀进行法医调查。在突出部战役期间犯下的战争罪行被归咎于派珀战斗群,因此美国陆军在战俘营中搜查分配给派佩尔指挥的武装党卫队士兵。此外,身为战斗群指挥官,派珀在美国陆军从四百万战俘中追捕的战犯名单中名列前茅。1945年8月21日,武装党卫队标准元首佩佩尔被发现并被确认为在比利时马尔梅迪市附近的农田里屠杀84名美国士兵的战争罪嫌疑人。
1945年7月,在联合情报组和军事情报官员的审讯中,派佩尔透露了他对纳粹主义的信念;当军队审讯者询问他对波兰人和犹太人的困境的看法时,派佩尔激动地回答说:“所有犹太人都是坏人,所有波兰人都是坏人。我们刚刚净化了我们的社会,把这些人转移到集中营,你却释放了他们!”此外,身为武装党卫军军官,派佩尔也向陆军审讯人员哀叹,美国政府拒绝将武装党卫军并入美国陆军,以“准备与俄罗斯人作战”以保卫西方文明,这是错误的。
马尔默迪审判
1944年12月17日,派佩尔战斗团的属下在比利时的马尔默迪枪杀了大约80名美军步兵战俘。1946年7月,派佩尔连同其他42名被告,被美军军事法庭在达豪判处绞刑。但由于美军为取得战俘自白书所采用的审讯手段有明显不当,同时并没有明确的证据指称派佩尔下令杀俘,马尔美迪审判的结果开始受到质疑[3]。
派佩尔在德国南部的莱希河畔兰茨贝格的兰茨贝格监狱里度过11年,最初的4年7个月他等待着被执行绞刑。1948年起,针对马美迪惨案审判瑕疵的问题,本案开始进行审判程序问题的复审,1951年1月在美国德国舆论的激烈争论中,派佩尔作为最后一个被撤销死刑判决的被告,得以改判终身监禁。
获释后
1956年底派佩尔终于获得假释,他在西德斯图加特从事汽车业的工作。由于战犯的名声和前党卫军的身份,派佩尔历经了两次不愉快的工作转换,又被控告一宗在意大利博韦斯(Boves)的战争犯罪。最后斯图加特法院判决派佩尔不起诉,该案撤销。
法国被杀
1972年起,他和妻子西居尔·派佩尔在法国上索恩省小镇特拉沃退休定居,从事书籍翻译的工作。他后来试图与其他原武装党卫军军官从事恢复武装党卫军名誉的工作,他说:“我认为要想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恢复名誉是不现实的,但是应该动手收集材料”[4]。派珀以莱纳·布什曼(德语:Rainer Buschmann)为笔名,为德国出版商斯图加特摩托书籍出版社(德语:Stuttgarter MotorBuch Verlag)担任一名自雇的英译德翻译,翻译军事历史书籍。尽管他的传记和工作都是化名的,但他们以他真实的德国名字“约阿希姆·佩佩尔”生活,并很快引起了反法西斯者的注意。
1974年,法国抵抗运动的一名成员认出了派佩尔,并向法国共产党报告了他在法国本土的存在。1976年,法国共产党历史学家在盖世太保档案中搜寻了党卫军高级冲锋队队长约阿希姆·派佩尔的人事档案,以确定他的下落。1976年6月21日,反纳粹政治活动人士向特拉夫斯社区分发讯息传单,告知他们派佩尔是居住在他们中间的纳粹战犯。1976年6月22日,《人道报》上的一篇文章证实派佩尔住在该村。
派佩尔的纳粹身份和在法国的存在的确认吸引了记者,派佩尔欣然接受了采访,他在采访中声称,由于他在战争中的角色,他是共产党骚扰的受害者。在访谈中派佩尔表示,“我已经付出了代价”(法语:J'ai payé)他不是一个无辜的人,但是已经为自己的战争罪行(指马尔梅迪大屠杀)付出了12年监禁的代价。他说,他并没有参与先前意大利博韦斯屠杀的战争罪行(在其中党卫队第1师的成员杀死了23名意大利平民)。他还说:“在1940年,法国人并不勇敢,这就是我来这里的原因。”这些侮辱性言论激怒了媒体和居民,随后有人发出了死亡威胁。
1976年7月14日,也即法国国庆日,派佩尔在居住的乡镇遭到法国左翼团体的恶意袭击身亡,行凶者至今仍不明。当日夜间,派佩尔的住处发生了交火,派佩尔显然开了几枪。他的房子被蓄意纵火。在废墟中发现了派佩尔烧焦的尸体。该罪行从未侦破,“抵抗驱逐行动委员会”声称对此负责。但一般认为可能是前法国抵抗运动成员或共产党员。当时他正开始写马尔默迪惨案的书[5]。派佩尔的尸体被运回国,最后安葬在位于巴伐利亚阿默湖畔舍恩多夫的家族墓园中。
影像作品
美国1966年以突出部之役为背景拍摄的电影——坦克大决战(Battle of the Bulge)中,由劳勃·萧饰演的德军装甲部队指挥官海斯勒上校,普遍认为是以派佩尔为蓝本创作的。
日本军事漫画家小林源文的作品“炎之骑士”,亦是以派佩尔的二战生涯为主题的战记漫画。
由于党卫军刻意将之塑造为英雄人物,二战时期的派佩尔有大量的宣传照传世;除此之外,战后派佩尔接受盟军审判的影音记录亦有保存。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Patrick Agte. Jochen Peiper: Commander, Panzerregiment Leibstandarte. Fedorowicz (J.J.),Canada. ISBN 978-0921991465.
- ^ Michael Reynolds. DEVIL'S ADJUTANT: Jochen Peiper, Panzer Leader. Spellmount Publishers. 2002. ISBN 978-1862271562.
- ^ J. Weingartner. A Peculiar Crusade: Willis M. Everett and the Malmedy Massacre. NYU Press. 2000. ISBN 978-0814793664 (英语).
- ^ Westemeier, p. 183
- ^ Jochen Peiper, P Agte pp 41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