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国行政区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国行政区划,大体上保留了东汉末年形成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

概况

三国政区示意图

三国行政区划制度与东汉末年极为相似,唯各州刺史、州牧的权力进一步增大,三国机要人物诸如刘备曹操诸葛亮等都曾担任州牧。

州的划分,以东汉十三州为基础,但是又有少数拆分州郡的情况。194年,东汉凉州东部与司隶西部合成雍州,213年,凉州被并入雍州,但到220年曹魏又恢复凉州。荆州扬州长期被曹魏与东吴分占,而且由于其本来面积广大,所以增设了大量郡置。226年,东吴从交州中分出广州,后取消,后又复设,总计三国共有十五州。

蜀汉灭亡后,在269年左右从益州中分出梁州,之后又在南中设立宁州,从雍、凉、梁中又分出秦州,从幽州中分出平州,最后加上东吴的交州、广州,形成统一初年的十九州格局。

列侯封地

三国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三个国家都号称是正统,且名义上的目标都是统一天下。其中蜀汉虽然偏居中国的西南部,但是其势力的很多重要人物的祖籍或故乡都在中国北方。于是他们被封侯时,其封地很多是其籍贯所在地,实际根本不可能获得曹魏境内的封邑的收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虚封”、“遥领”的列侯。最著名的如丞相诸葛亮被封“武乡侯”,武乡是其故乡徐州琅邪郡的侯国[1]。此外,蜀汉还有为侯设县的情况,如关羽曾被东汉封为“汉寿亭侯”,刘备入蜀后改葭萌县为汉寿县[2]张飞的“西乡侯”封邑汉中郡西乡县,也是因侯而名[3]

史料

三国时期行政区划变迁虽然不大,但是由于唯一的正史《三国志》并没有地理志书,以致长期以来留下了很多疑难问题。而《晋书》的成书又远在三百余年后,其中很多行政区划的内容出现过不少与《三国志》矛盾的情况而成为后世历史学家争论的问题。

行政区划列表

以下郡县表根据有关之史志典籍整理,主要参考以下书目:

见于《后汉书‧郡国志》,后世典籍无明确交代或记载不清楚之县份列为无考县份

曹魏

魏国郡县表(咸熙二年‧公元265年)
说明:“*”为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后新置或复置的郡县;“¹”为《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中有标示的无考县份
州名
(县数)
州治 郡名
(县数)
郡治 下辖县名 备注
司隶
(68)
洛阳

建安十八年(213年),省司隶,河南尹入豫州,河东、河内二郡入冀州,三辅、弘农郡入雍州
黄初元年(220年),以河南、河内、河东、弘农四郡复置司隶,又称司州

河南尹
(21)
洛阳县 洛阳县巩县河阴县成皋县缑氏县新城县偃师县梁县新郑县谷城县陆浑县阳城县、#阳翟县、#荥阳县、#京县、#密县、#卷县、#阳武县、#苑陵县、#中牟县、#开封县
河内郡
(15)
怀县 怀县河阳县轵县沁水县温县州县平皋县山阳县武德县修武县、#汲县、#共县、#获嘉县、#朝歌县、#林虑县
  • 带#县份为黄初年间所设之朝歌郡(属冀州)辖县,后废,县还河内郡
  • 无考县份:阳樊县波县
弘农郡
(7)
弘农县 弘农县陕县黾池县宜阳县卢氏县湖县华阴县
河东郡
(13)
安邑 安邑闻喜县垣县汾阴县大阳县猗氏县解县蒲坂县河北县濩泽县端氏县新安县、*汾阳县
*平阳郡
(10)
平阳县 平阳县杨县永安县蒲子县襄陵县绛邑临汾县北屈县皮氏县、*狐讘县
  • 正始八年(247年),析河东郡置平阳郡
*野王郡
(1)
野王县 野王县
  • 咸熙元年(264年),升野王典农校尉为野王郡,野王县属之,余县无考
*原武郡
(1)
原武县 #原武县
  • 咸熙元年(264年),升原武典农校尉为原武郡,原武县属之,余县无考
  • 带#县份为正始三年(242年)所设之荥阳郡辖县,后废,县还河南尹
豫州
(87)
谯县

项县

安城

东汉豫州治谯县,魏初亦同;明帝年间徙治项城,正始年间徙治安城[4]

颍川郡
(8)
阳翟县
许昌县
许昌县长社县颍阴县临颍县郾县鄢陵县新汲县召陵县
汝南郡
(24)
平舆县
新息县
新息县安阳县安城县慎阳县宜春县上蔡县平舆县定颍县灈阳县吴房县西平县新阳县西华县阳安县郎陵县、#汝阴县、#慎县、#原鹿县、#固始县、#鲖阳县、#新蔡县、#褒信县、#汝阳县、#南顿县
梁国
(8)
下邑
睢阳县
睢阳县下邑虞县砀山县鄢县蒙县宁陵县阳夏县
陈国
(5)
陈县 陈县柘县武平县长平县项县
沛国
(5)
沛县 沛县杼秋县公丘县丰县广戚县
鲁郡
(6)
鲁县 鲁县驺县蕃县薛县卞县汶阳县
*谯郡
(15)
谯县 谯县城父县酂县、#宋县、#苦县、#萧县、#相县、#铚县、#符离县、#竹邑县、#龙亢县、#洨县、#𧈬县、#蕲县、#山桑县
  • 建安末年,析沛郡置谯郡
  • 带#者为景初二年(238年)从汝阴、陈、沛三郡移入的县份
*弋阳郡
(5)
西阳县 西阳县西陵县轪县弋阳县期思县
  •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析汝南、江夏二郡置弋阳郡
*安丰郡
(4)
安风县 安风县雩娄县蓼县安丰县
  • 黄初初年,析庐江郡(属扬州)置安丰郡
*襄城郡
(7)
襄城县 襄城县定陵县昆阳县舞阳县父城县郏县、*繁昌县
  • 咸熙元年(264年),升襄城典农中郎将为襄城郡
冀州
(121)
高邑



信都

东汉冀州治高邑,汉灵帝年间徙治邺,黄初年间徙治信都[5]

魏郡
(9)
邺县 邺县繁阳县内黄县魏县黎阳县阴安县斥丘县、#荡阴县、*长乐县[需要消歧义]
  • 带#县份为黄初年间所设之朝歌郡(属冀州)辖县,后废,县还魏郡
  • 省并县份:梁期县
钜鹿郡
(8)
瘿陶县 瘿陶县钜鹿县杨氏县南䜌县下曲阳县平乡县鄡县、*大陆县
赵国
(6)
邯郸县
房子县
房子县元氏县平棘县高邑中丘县柏人县
常山郡
(7)
元氏县
真定县
真定县井陉县南行唐县灵寿县九门县上曲阳县、*石邑
中山国
(11)
卢奴县 卢奴县魏昌县安喜县蒲阴县望都县唐县北平县广昌县毋极县安国县蠡吾县
安平郡
(15)
信都县 信都县南宫县下博县武邑堂阳县观津县扶柳县经县安平县饶阳县南深泽县广宗县阜城县、*博陆县、*枣强县
平原郡
(9)
平原县 平原县高唐县安德县西平昌县般县鬲县博平县聊城县茌平县
  • 平原郡故属青州,建安十八年(213年)改属冀州
勃海郡
(9)
南皮县 南皮县东光县浮阳县高城县重合县蓚县广川县、#章武县、*饶安县
  • 带#县份为建安末年所设之章武郡(属冀州)辖县,嘉平年间废,县还勃海郡
河间郡
(10)
乐成县 乐成县武垣县鄚县易城县中水县成平县高阳县、#东平舒县、#文安县、#束州县
  • 带#县份为建安末年所设之章武郡(属冀州)辖县,嘉平年间废,县还河间郡
  • 无考县份:弓高县
清河郡
(7)
甘陵县 甘陵县清河县东武城县绎幕县贝丘县灵县鄃县
*乐陵国
(5)
厌次县 厌次县乐陵县阳信县、*新乐县、*漯沃县
  • 建安十八年(213年),析平原、勃海二郡置乐陵郡
*广平郡
(16)
曲梁县 曲梁县广平县易阳县武安县涉县南和县平恩县邯郸县襄国县任县曲周县列人县广年县斥章县、*肥乡县、*临水县
  • 黄初二年(221年),析魏郡置广平郡
*阳平郡
(9)
馆陶县 馆陶县元城县清渊县卫县发干县东武阳县顿丘县阳平县、*乐平县
  • 黄初二年(221年),析魏郡置阳平郡
兖州
(64)
昌邑

鄄城

廪丘

东汉兖州治昌邑,兴平二年(195年),曹操领兖州牧,徙治鄄城;魏初徙治廪丘[6]

陈留郡
(15)
陈留县 陈留县小黄县浚仪县尉氏县雍丘县襄邑济阳县外黄县平丘县封丘县酸枣县长垣县扶沟县圉县考城县
东郡
(5)
濮阳县 濮阳县燕县白马县廪丘县鄄城县
  • 省并县份:乐平县(阳平郡之乐平县非此乐平县)
济阴郡
(9)
定陶县 定陶县冤句县成阳县乘氏县句阳县单父县成武县己氏县离狐县
山阳郡
(8)
昌邑县 昌邑县高平县钜野县湖陆县南平阳县方与县金乡县瑕丘县
任城郡
(3)
任城县 任城县亢父县樊县
东平国
(8)
无盐县
寿张县
寿张县须昌县无盐县富成县东平陆县宁阳县范县刚县
济北国
(5)
卢县 卢县蛇丘县东阿县谷城县临邑
泰山郡
(11)
奉高县 奉高县博县梁甫县钜平县山茌县、#嬴县、#莱芜县、#南武阳县、#南城县、#牟县、*平阳县
  • 带#县份为建安末年所设之嬴郡辖县,后废,县还泰山郡
徐州
(46)
郯县

下邳

彭城

东汉徐州治郯县,汉末徙治下邳,魏初徙治彭城[7]

下邳郡
(11)
下邳县 下邳县曲阳县良成县下相县司吾县取虑县睢陵县僮县徐县夏丘县淮陵县
彭城国
(6)
彭城县 彭城县留县傅阳县武原县吕县梧县
东海国
(11)
郯县 郯县襄贲县戚县祝其县朐县厚丘县兰陵县氶县昌虑县合乡县利城县
  • 建安三年(198年),析东海国设利城郡,利城县属之,余县无考,曹魏省,县还东海国
琅邪国
(9)
开阳县 开阳县临沂县阳都县缯县即丘县安丘县剧县、*华县、*费县
广陵郡
(4)
广陵县
射阳县
淮阴县
淮阴县淮浦县海西县凌县
*东莞郡
(5)
东莞县 东莞县东安县临朐县广县蒙阴县
  • 建安三年(198年),析琅邪、齐郡(属青州)二郡置东莞郡
  • 建安末年,析琅邪国设东安郡,东安县属之,余县无考,建安十九年(214年)省,县还东莞郡
青州
(57)
临菑 齐国
(10)
临菑县 临菑县西安县般阳县昌国县东安平县益都县、*广饶县、*新沓县、*新汶县、*南丰县
济南国
(8)
东平陵县 东平陵县于陵县历城县东朝阳县菅县邹平县祝阿县漯阴县
乐安郡
(9)
临济县
高苑县
高苑县临济县博昌县利县蓼城县寿光县千乘县乐安县盖县
北海国
(5)
剧县
平寿县
平寿县下密县胶东县即墨县都昌县
东莱郡
(12)
黄县 黄县掖县当利县卢乡县曲成县惤县、#长广县、#牟平县、#东牟县、#不其县、#昌阳县、#*挺县
  • 带#县份为建安初年所设之长广郡辖县,后废,县还东莱郡
  • 无考县份:葛卢县
*城阳郡
(13)
东武县 东武县莒县姑幕县诸县壮武县淳于县高密县营陵县朱虚县昌安县平昌县夷安县黔陬县
  • 建安三年(198年),析琅邪(属徐州)、北海二郡置城阳郡
荆州
(64)
汉寿

襄阳



新野

东汉荆州治汉寿,刘表州牧时徙治襄阳;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刘琮降曹,曹魏得荆州
赤壁之战(208年10月)后,荆州南部入吴,曹魏主要领有荆州北部之南阳、襄阳、南乡三郡
此后魏、吴各置荆州,魏之荆州初治宛,正始年间徙治新野[8]

南阳郡
(27)
宛县 宛县冠军县新野县西鄂县雉县鲁阳县犨县堵阳县博望县舞阴县比阳县棘阳县湖阳县随县淯阳县涅县邓县郦县穰县朝阳县蔡阳县安众县、#安昌县、#平氏县、#叶县、#*平林县、#*义阳县
  • 中平年间,析南阳郡设章陵郡章陵县属之,余县无考,后省,章陵县改属义阳郡
  • 黄初三年(222年),魏改章陵县为安昌县
  • 带#县份为黄初初年所设之义阳郡辖县,嘉平年间废,县还南阳郡
  • 无考县份:复阳县成都县襄乡县
江夏郡
(5)
西陵县
沙羡县
石阳县
安陆县 [9]
*石阳县𫑡县安陆县南新市县、#平春县
*襄阳郡
(8)
襄阳县 襄阳县中卢县山都县宜城县邔县临沮县、#鄀县、*旍阳县
  • 建安十三年(208年),析南郡置襄阳郡
  • 旍阳县为孙吴于汉末所置
  • 带#县份为黄初初年所设之义阳郡辖县,嘉平年间废,县还襄阳郡
*南乡郡
(8)
南乡县 南乡县顺阳县酂县丹水县武当县阴县筑阳县析县
  • 建安十三年(208年),析南阳郡置南乡郡
魏兴、新城、上庸三郡皆原属益州汉中郡,魏占其地后置郡,故归属荆州
*魏兴郡
西城郡
(5)
西城县 西城县安阳县、#锡县、*魏阳县、*平阳县
  • 建安二十年(215年),析汉中郡置西城郡,魏文帝改名为魏兴郡
  • 带#县份为太和二年(228年)所设之锡郡辖县,景初元年(237年)废,县还魏兴郡
*新城郡
(5)
房陵县 房陵县、*秭归县、*昌魏县、*沶乡县、*夷陵县
  •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析汉中郡置房陵郡,领房陵县;黄初元年(220年),魏将房陵郡、上庸郡合并设置新城郡
  • 黄初年间置绥阳县,后改名为秭归县
*上庸郡
(6)
上庸县 #上庸县、#安富县武陵县巫县广昌县、*建始县
  • 建安二十年(215年),析汉中郡置上庸郡,领上庸、锡二县,黄初元年(220年)省入新城郡;太和二年(228年)重置,两年后又废;景初元年(237年)再置,嘉平中期又省;甘露四年(259年)再分新城郡置上庸郡
  • 带#县份为太和二年(228年)所设之锡郡辖县,景初元年(237年)废,县还上庸郡
扬州
(12)
历阳

寿春

合肥

寿春

东汉扬州治历阳,汉末徙治寿春;后寿春为袁术所据,徙治曲阿;建安二年(197年),袁术败亡,还治寿春
建安初年,曹魏领有扬州西北角之九江(魏改为淮南)、庐江二郡,其余部为孙策所占,后庐江郡南部亦入东吴
此后魏、吴各置扬州;魏之扬州仍治寿春,不久徙治合肥;正始初年,复治寿春[10]

淮南郡
九江郡
(8)
寿春县 寿春县合肥县成德县下蔡县义成县西曲阳县平阿县锺离县
庐江郡
(4)
舒县
皖县
阳泉县
六安县[11]
阳泉县龙舒县六安县灊县
*雍州
(58)
姑臧

长安

兴平元年(194年),析凉州河西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五郡置雍州,州治姑臧
建安十八年(213年),省凉州,与司隶之三辅、弘农郡一同并入雍州,徙治长安

京兆郡
秦国
(10)
长安县 长安县霸城县杜县郑县蓝田县商县上洛县阴槃县高陆县万年县
冯翊郡
(9)
高陵县
临晋县
临晋县池阳县重泉县频阳县粟邑莲勺县郃阳县夏阳县、*下邽县
扶风郡
(11)
槐里县 槐里县始平县鄠县郿县武功县美阳县、#雍县、#渝麋县、#杜阳县、#陈仓县、#汧县
北地郡
(2)
泥阳县 泥阳县富平县
安定郡
(6)
临泾县 临泾县朝那县乌枝县西川县、*泾阳县、*阴密县
*新平郡
(2)
漆县 漆县鹑觚县
  • 兴平元年(194年),析安定、扶风二郡置新平郡

黄初年间,魏文帝析雍州之陇西、天水、南安、广魏四郡置秦州,随后废,四郡还雍州

陇西郡
(5)
狄道
襄武县
襄武县狄道临洮县首阳县鄣县
天水郡
(6)
冀县 冀县上邽县显亲县成纪县西县、*新阳县
广魏郡
(4)
临渭县 *临渭县、*清水县平襄县略阳县
  • 建安十八年(213年),改永阳郡为广魏郡
*南安郡
(3)
豲道 豲道、*新兴县、*中陶县
  • 中平五年(188年),析汉阳郡置南安郡
凉州
(39)
武威

东汉凉州治陇县,灵帝时徙治冀县;建安十八年(213年),省凉州入雍州
黄初元年(220年),析雍州之河西八郡复置凉州,治武威

金城郡
(4)
允吾县
榆中县
榆中县允街县金城县浩亹县
武威郡
(5)
姑臧县 姑臧县宣威县揟次县苍松县显美县
张掖郡
(7)
觻得县 觻得县昭武县屋兰县骊靬县番和县删丹县氐池县
酒泉郡
(9)
禄福县 禄福县表氏县乐涫县玉门县会水县沙头县安弥县延寿县干齐县
敦煌郡
(8)
敦煌县 敦煌县冥安县效谷县渊泉县广至县龙勒县、*宜禾县、*阳关县
西海郡
(1)
居延县 居延县
*西郡
(1)
日勒县 日勒县
  • 兴平二年(195年),析张掖郡置西郡
*西平郡
(4)
西都县 *西都县破羌县临羌县安夷县
  • 建安末年,析金城郡置西平郡
并州
(42)
晋阳

建安十八年(213年),因匈奴羌胡鲜卑等部族侵扰,地界荒废,故省并州入冀州
黄初元年(220年),以陉岭以南复置并州,省去上郡云中五原定襄朔方五郡

太原郡
(13)
晋阳县 晋阳县阳曲县榆次县于离县盂县狼孟县阳邑大陵县祁县平陶县京陵县中都县邬县
上党郡
(11)
长子县
壶关县[12]
壶关县潞县屯留县长子县泫氏县高都县铜鞮县涅县襄垣县猗氏县谷远县
西河郡
(4)
平定县
离石县
兹氏县
兹氏县界休县离石县中阳县
雁门郡
(5)
阴馆县
广武县[13]
广武县汪陶县原平县繁畤县崞县
*新兴郡
(6)
九原县 九原县定襄县云中县广牧县平城县马邑
  • 建安二十年(215年),撤销云中、定襄、五原、朔方四郡,其地废弃,析太原郡置新兴郡,以安置四郡归民
*乐平郡
(3)
乐平县 乐平县阳阿县上艾县
  •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析常山、上党二郡置乐平郡
  • 魏改沾县为乐平县
幽州
(62)
蓟县

建安十八年(213年),省幽州入冀州;黄初元年(220年),以原郡县复置幽州

范阳郡
涿郡
(8)
涿县 涿县良乡县方城县遒县故安县范阳县北新城县、*容城县
  • 黄初七年(226年),魏改涿郡为范阳郡
燕国
广阳郡
(5)
蓟县 蓟县安次县昌平县军都县广阳县
  • 太和六年(232年),魏改广阳郡为燕国
渔阳郡
(5)
渔阳县 渔阳县潞县雍奴县泉州县安乐县
北平郡
(4)
土垠县 土垠县徐无县俊靡县无终县
上谷郡
(6)
沮阳县
居庸县[14]
居庸县沮阳县潘县广宁县涿鹿县下落县
代郡
(3)
高柳县
代县
代县平舒县当城县
昌黎郡
辽东属国
(2)
昌黎县 昌黎县宾徒县

景初二年(238年),魏析幽州之辽东、辽西、玄菟、带方、乐浪五郡置平州,随后废,五郡还幽州

辽东郡
(8)
襄平县 襄平县汶县安市县西安平县新昌县平郭县东沓县、*北丰县
辽西郡
(5)
阳乐县 阳乐县肥如县海阳县临渝县令支县
玄菟郡
(3)
高句骊县 高句骊县高显县望平县
乐浪郡
(6)
朝鲜县 朝鲜县屯有县浑弥县遂城县镂方县驷望县
*带方郡
(7)
带方县 带方县列口县乐都县长岑县提奚县含资县海冥县
  • 建安末年,析乐浪郡置带方郡

蜀汉

蜀汉郡县表(炎兴元年‧公元263年)
说明:“*”为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后新置或复置的郡县;“¹”为《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中有标示的无考县份
州名
(县数)
州治 郡名
(县数)
郡治 下辖县名 备注
益州
(139)
雒县

绵竹

成都

东汉益州治雒县,刘焉州牧时徙治绵竹,后再徙治成都,刘焉死后,子刘璋领益州牧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向刘备请降,自此刘备得益州

蜀郡
(7)
成都县 成都县郫县江原县繁县广都县临邛县、*湔县
犍为郡
(6)
武阳县 武阳县南安县资中县牛鞞县僰道、*新道县
汉嘉郡
(4)
汉嘉县 汉嘉县徙县严道旄牛县
  • 章武元年(221年),蜀汉改蜀郡属国为汉嘉郡
武都郡
(6)
下辨县 下辨县河池县沮县武都县羌道上禄县
  • 武都郡东汉时属凉州,为魏境;建兴七年(229年)为蜀汉所占,故归入益州
  • 省并县份:故道
阴平郡
(2)
阴平县 阴平县、*广武县
  • 建安二十年(215年),废广汉属国,改设阴平郡,为魏境;建兴七年(229年)为蜀汉所占
*江阳郡
(3)
汉安县 汉安县江阳县符节县
  • 建安十八年(213年),析犍为郡置江阳郡
*汶山郡
(8)
绵虒县 绵虒县汶江县氐道蚕陵县广柔县、*都安县、*白马县、*平康县
  • 建安十九年(214年),析蜀郡置汶山郡

蜀汉灭亡后,魏析益州之汉中、广汉、东广汉、巴郡、巴西、巴东、涪陵、梓潼八郡新置梁州,治沔阳

汉中郡
(5)
南郑县 南郑县褒中县沔阳县成固县、*南乡县
广汉郡
(5)
雒县 雒县新都县绵竹县什邡县、*阳泉县
巴西郡
(8)
安汉县
阆中县
阆中县安汉县西充国县、*南充国县、#宕渠县、#宣汉县、#汉昌县、*乐城县
  • 初平四年(193年),分充国县为西充国、南充国二县
  • 建安六年(201年),改巴郡为巴西郡,徙治阆中县
  • 带#县份为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析巴西郡所设之宕渠郡辖县,后省;延熹年间复置,后又省,县还巴西郡
*巴郡
(4)
江州县 江州县枳县临江县垫江县
*巴东郡
(5)
永安县 永安县朐䏰县、*汉丰县、*羊渠县、*北井县
  • 兴平二年(195年),析巴郡置固陵郡;建安六年(201年),改固陵郡为巴东郡;建安二十年(215年)为江关都尉,一年后复置固陵郡;章武元年(221年),改固陵郡为巴东郡
  • 章武二年(222年),蜀汉改鱼复县为永安县
  • 吴占县份:巫县
*涪陵郡
(5)
涪陵县 涪陵县、*汉葭县、*万宁县、*汉复县、*汉平县
  • 兴平二年(195年),析巴郡置永宁郡;建安六年(201年),改永宁郡为巴郡、巴东属国;建安末年,废巴东属国,改设涪陵郡
  • 省并县份:*丹兴县、*酉阳县
*梓潼郡
(6)
梓潼县 梓潼县涪县汉寿县白水县、*汉德县、*昭欢县
  • 兴平二年(217年),析广汉郡置梓潼郡
*东广汉郡
(4)
郪县 郪县广汉县德阳县、*五城县
  • 延熙年间析广汉郡置东广汉郡
  • 蜀汉亡后,东广汉郡并入广汉郡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平蜀,置南中诸郡,设庲降都督,治平夷县
延熙中期,徙治味县,领朱提、越巂、建宁、牂牁、永昌、兴古、云南七郡,共61县
朱提郡
(5)
朱提县 朱提县汉阳县南广县、*堂琅县、*南昌县
  • 建安十九年(214年),废犍为属国,改设朱提郡
  • 延熙年间曾析朱提郡置南广郡,领南广县,后省
越巂郡
(11)
邛都县 邛都县台登县阐县苏祁县会无县定莋县卑水县三缝县潜街县、*安上县、*马湖县
建宁郡
益州郡
(18)
滇池县
味县
滇池县味县昆泽县同濑县同劳县建伶县连然县牧麻县秦臧县谷昌县双柏县俞元县胜休县毋单县、*存䣖县、*新定县、*修云县、*伶丘县
  • 建兴三年(225年),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徙治味县
  • 省并县份:律高县
牂牁郡
(7)
且兰县 且兰县谈指县夜郎县毋敛县鄨县平夷县、*广谈县
永昌郡
(8)
不韦县 不韦县比苏县巂唐县哀牢县博南县、*永寿县、*雍乡县、*南涪县
*兴古郡
(5)
宛温县 宛温县句町县镡封县西丰县、*汉兴县
  • 建兴三年(225年),析建宁、牂牁二郡置兴古郡
  • 蜀汉改毋棳县为西丰县
*云南郡
(7)
梇栋县 梇栋县云南县青蛉县楪榆县遂久县贲古县西随县
  • 建兴三年(225年),析越巂、建宁、牂牁、永昌四郡置云南郡

孙吴

吴国郡县表(天纪四年‧公元280年)
说明:“*”为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后新置或复置的郡县;“¹”为《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中有标示的无考县份
州名
(县数)
州治 郡名
(县数)
郡治 下辖县名 备注
扬州
(140)
建业

兴平中年,江东诸郡尽为孙策所占,曹魏仅领有扬州西北角之九江(魏改为淮南)、庐江二郡
东吴虽占有扬州长江以北广陵、九江、庐江三郡各一部分,但并未置郡,江北仅有蕲春一郡属扬州
东汉扬州治历阳,汉末,孙策别置扬州,治建业;自此东吴领有江东,至吴末不改

丹阳郡
(19)
建业县
芜湖县
宛陵县
建业县丹阳县芜湖县宛陵县陵阳县石城县泾县春谷县溧阳县句容县、*宣城县、*始安县、*臼阳县、*永平县、*安吴县、*宁国县、*广德县、*怀安县、*临城县
庐江郡废弃县份:临湖县襄安县
九江郡废弃县份:阜陵县全椒县历阳县
  • 赤乌十三年(250年),地为吴据
广陵郡废弃县份:广陵县海陵县江都县舆县堂邑
  • 五凤二年(255年),地为吴据
会稽郡
(10)
山阴县 山阴县上虞县余姚县句章县鄞县鄮县剡县永兴县诸暨县、*始宁县
吴郡
(13)
吴县 吴县嘉兴县海盐县、#钱唐县、#富春县娄县、*盐官县、#*建德县、#*桐庐县、#*新昌县
毗陵典农校尉毗陵县武进县云阳县
  • 嘉禾三年(234年),析吴郡设置毘陵典农校尉,治毘陵,以作屯田
豫章郡
(15)
南昌县 南昌县海昏县建城县建昌县彭泽县艾县、*豫章县、*上蔡县、*永修县、*吴平县、*西安县、*宜丰县、*富城县、*新吴县、*阳乐县
庐陵郡
(16)
西昌县 西昌县石阳县新兴县、*巴丘县、*高昌县、*东昌县、*兴平县、*阳城县、*吉阳县南安县
  • 建安元年(195年),析豫章郡置庐陵郡
  • 吴改庐陵县为西昌县,改遂兴县为新兴县
  • 吴初置陂阳县,后改为扬阳县
庐陵南部都尉雩都县赣县南野县南安县、*扬阳县、*扬都县、*平阳县
  • 嘉禾五年(236年),析庐陵郡设置庐陵南部都尉,治雩都
*新都郡
(6)
始新县 *始新县歙县黟县、*新定县、*犁阳县、*海阳县
  • 建安十三年(208年),析丹阳郡置新都郡
*蕲春郡
(3)
蕲春县 蕲春县寻阳县皖县
  • 建安十三年(208年),析江夏郡(属荆州)置蕲春郡,属扬州;建安末年为魏所占,黄武二年(223年)复入吴
*鄱阳郡
(9)
鄱阳县 鄱阳县余汗县鄡阳县历陵县、*锺陵县、*上饶县、*葛阳县、*广昌县、*乐安县
  • 建安十五年(210年),析豫章郡置鄱阳郡
  • 汉末置乐平县,吴改为乐安县
*临海郡
(7)
章安县 章安县永宁县、*临海县、*南始平县、*罗阳县、*松阳县、*罗江县
  • 太平二年(257年),析会稽郡置临海郡
*临川郡
(9)
南城县 南城县、*临汝县、*西平县、*东兴县、*南丰县、*永城县、*宜黄县、*安浦县、*新建县
  • 太平二年(257年),析豫章郡置临川郡
*建安郡
(9)
建安县 *建安县、*吴兴县、*将乐县、*昭武县、*南平县、*侯官县、*建平县、*东安县、*东冶县
  • 永安三年(260年),析会稽郡置建安郡
  • 吴改汉兴县为吴兴县
*东阳郡
(9)
长山县 *长山县乌伤县、#太末县、#*新安县、*永康县、*平昌县、*定阳县、*吴宁县、*丰安县
  • 宝鼎元年(266年),析会稽郡置东阳郡
  • 吴改遂昌县为平昌县
  • 带#县份为黄武五年(226年)所设之东安郡辖县,两年后省,县还会稽郡
*吴兴郡
(9)
乌程县 乌程县余杭县阳羡县故鄣县、#於朁县、#*临水县、*永安县、*安吉县、*原乡县
  • 宝鼎元年(266年),析丹阳、吴郡二郡置吴兴郡
  • 带#县份为黄武五年(226年)所设之东安郡辖县,两年后省,县还吴郡、丹阳郡
*安成郡
(6)
平都县 平都县宜春县安成县、*永新县、*新渝县、*萍乡县
  • 宝鼎二年(267年),析长沙(属荆州)、豫章、庐陵二郡置安城郡
荆州
(100)
江陵

赤壁之战(208年10月)后,曹操领荆北之南阳、襄阳、南乡三郡,荆州南部属孙刘联盟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暂“”荆州予刘备;刘备得荆州后,以其地为根本,建立蜀汉基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荆州守将关羽败给东吴、曹魏联军,刘备西退至巴蜀
东吴复得荆州,随后的夷陵之战(222年)刘备又败于孙权;自此魏、吴各置荆州,吴之荆州治江陵
黄初三年(223年),孙权降魏;魏改扬州、荆南为荆州,荆北为郢州;不久孙权叛魏,复为故样

南郡
(7)
江陵县
公安 [15]
江陵县编县当阳县华容县枝江县作唐县孱陵县
江夏郡
(6)
沙羡县
武昌县 [16]
#武昌县、#柴桑县、#下雉县、#*阳新县竟陵县云杜县𫑡县
武陵郡
(11)
临沅县 临沅县吴寿县沅陵县辰阳县酉阳县镡成县沅南县迁陵县、*龙阳县、*黔阳县、*舞阳县
长沙郡
(10)
临湘县 临湘县攸县下隽县醴陵县罗县、*刘阳县、*吴昌县、*建宁县、*蒲圻县、*巴陵县
  • 建安十五年(210年),析长沙郡设汉昌郡,汉昌县属之,余县无考,建安末年省,县还长沙郡
  • 吴改汉昌县为吴昌县
  • 无考县份:容陵县
零陵郡
(10)
泉陵县 泉陵县零陵县营浦县洮阳县泠道营道、*观阳县、*祁阳县、*永昌县、*舂陵县
  • 甘露元年(265年),析零陵郡设营阳郡,营道属之,余县无考,后省,县还零陵郡
桂阳郡
(6)
郴县 郴县耒阳县便县临武县阳安县南平县
*宜都郡
(3)
夷道 夷道西陵县佷山县
  • 建安十三年(208年),析南郡置临江郡,两年后改名为宜都郡,属刘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复入吴
  • 黄武元年(222年),吴改夷陵县为西陵县
*临贺郡
(6)
临贺县 临贺县谢沐县冯乘县封阳县富川县、*建兴县
  • 黄武五年(226年),析苍梧郡(属交州,后属广州)置临贺郡,属荆州
*衡阳郡
(10)
湘乡县 湘乡县重安县烝阳县湘南县连道益阳县、*湘西县、*衡阳县、*新阳县、*临烝县
  • 太平二年(257年),析长沙、零陵二郡置衡阳郡
*湘东郡
(6)
酃县 酃县茶陵县、*梨阳县、*新宁县、*阴山县、*新平县
  • 太平二年(257年),析长沙、桂阳二郡置湘东郡
*建平郡
(5)
巫县
秭归县[17]
#巫县、#秭归县、*兴山县、*沙渠县、*建始县
  • 永安三年(260年),析宜都郡置建平郡
  • 带#县份为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所设之固陵郡辖县,黄武初年省,县还宜都郡
  • 省并县份:*信陵县
*天门郡
(3)
零阳县 零阳县充县、*溇中县
  • 永安六年(263年),析武陵郡置天门郡
*始兴郡
(6)
曲江县 曲江县桂阳县含洭县浈阳县中宿县、*始兴县
  • 甘露元年(265年),析桂阳、南海(属广州)二郡置始兴郡
*始安郡
(5)
始安县 始安县荔浦县、*平乐县、*尚安县、*永丰县
  • 甘露元年(265年),析零陵、苍梧(属广州)二郡置始安郡
*昭陵郡
(6)
昭陵县 昭陵县都梁县夫夷县昭阳县、*高平县、*新城县
  • 宝鼎元年(266年),析零陵郡置昭陵郡
交州
(50)
龙编

广信

番禺

龙编

故治龙编,建安八年(203年),改交阯刺史部为交州,徙治广信,建安十六年(211年),再徙治番禺
永安七年(264年),析交州置广州后,州治迁回龙编

合浦郡
珠官郡
(7)
合浦县 合浦县、*珠官县、*南平县、*毒质县
  • 黄武七年(228年),吴改合浦郡为珠官郡,孙亮复旧名
合浦北部都尉:*平山县、*连道县、*昌平县
  • 永安三年(260年),析合浦郡设置合浦北部都尉,治平山
交趾郡
(10)
龙编县 龙编县苟漏县望海县羸娄县西于县朱卢县曲阳县北带县稽徐县定安县、*吴兴县、*武安县
九真郡
(6)
胥浦县 胥浦县移风县、*都庞县、*常乐县、*建初县、*扶乐县
日南郡
(3)
朱吾县 朱吾县西卷县比景县
  • 象林县汉末已废
*朱崖郡
(2)
徐闻县 徐闻县朱卢县
  • 赤乌五年(242年),吴复置朱崖郡(西汉曾设置)
  • 吴改朱崖县为朱卢县
*新昌郡
(4)
麊泠县 麊泠县、*嘉宁县、*吴定县、*封山县
  • 建衡三年(271年),析交趾郡置新昌郡
*武平郡
(10)
武宁县 武宁县、*武平县、*平道县封谿县、*军乎县、*武兴县、*进山县、*根宁县、*安武县、*扶安县
  • 建衡三年(271年),吴平定严夷,以其地置武平郡
*九德郡
(7)
咸驩县 咸驩县、*九德县、*阳成县、*越裳县、*扶苓县、*都洨县、*由胥县
  • 建衡三年(271年),析交趾郡置九真属国。天纪二年(278年),改九真属国为九德郡
*日南属国
(1)
卢容县 卢容县
  • 赤乌十一年(248年),析日南郡置日南属国
*广州
(41)
番禺 黄武五年(226年),吴析交州置广州,后省;永安七年(264年),再析交州置广州,领南海、苍梧、郁林、桂林、高凉、高兴六郡
南海郡
(7)
番禺县 番禺县四会县增城县博罗县龙川县揭阳县、*平夷县
苍梧郡
(9)
广信县 广信县端谿县高要县猛陵县鄣平县临允县、*建陵县、*新宁县、*丰城县
郁林郡
(9)
布山县 布山县阿林县安广县、*新邑县、*长平县、*建始县、*阴平县、*临浦县、*怀安县
*高凉郡
(3)
恩平县 *恩平县高凉县、*安宁县
  •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析合浦郡置高凉郡
*高兴郡
(5)
广化县 *广化县、*海宁县、*莫阳县、*西平县、*化平县
  • 吴末帝初年,析高凉郡置高兴郡
*桂林郡
(8)
武安县 武安县桂林县潭中县、*常安县、*武丰县、*粟平县、*武城县、*军腾县
  • 凤凰三年(274年),析郁林郡置桂林郡

行政区划年表

三国行政区划年表
说明:“?”表示不能确定其发生年份,故放于最有可能的一年内,详见注释
公元年
(历史事件)
皇帝年号 行政区划变更
184年
黄巾之乱
汉灵帝
光和七年
中平元年
185年 中平二年
186年 中平三年
187年 中平四年
188年 中平五年
孙坚
刘焉
189年 汉少帝
汉献帝
中平六年
董卓
190年
董卓迁都
初平元年 董卓
刘表
公孙度
191年
襄阳之战
界桥之战
初平二年 孙坚
192年
巨马水之战
龙凑之战
初平三年 曹操
  • 曹操自领兖州牧,收降黄巾余部建“青州兵”
193年 初平四年 李傕
郭汜
194年 兴平元年 李傕
郭汜
刘焉
刘备
195年 兴平二年 李傕
郭汜
刘璋
曹操
196年
移驾许县
建安元年 曹操
孙策
吕布
  • 吕布攻占刘备之徐州(下邳),刘备改屯小沛
197年
袁术称帝
建安二年 曹操
孙策
  • 孙策受封为“吴侯”
袁术
刘璋
  • 撤销汶山郡,并入蜀郡(?)[26]
士燮
198年
下邳之战
易京之战
建安三年 曹操
199年
袁术破亡
建安四年 曹操
孙策
刘备
  • 刘备复占曹操之徐州
袁绍
200年
官渡之战
建安五年 曹操
孙策
  • 孙策遇刺身亡,其弟孙权领江东
201年
仓亭之战
建安六年 刘璋
202年
博望坡之战
建安七年 袁绍
203年
夏口之战
建安八年 孙权
士燮
204年 建安九年 曹操
  • 曹操攻占袁尚之冀州,袁尚往幽州投其兄袁熙
  • 袁谭降曹操,曹操遂得青州
公孙康
205年 建安十年 曹操
  • 袁熙部下叛变,曹操得幽州,袁氏兄弟逃入乌桓
孙权
206年 建安十一年 曹操
  • 撤销昌虑郡,并入东海郡
207年 建安十二年 曹操
  • 曹操破乌桓,平定河北,袁氏兄弟逃入辽东投靠公孙康,但公孙康反杀二袁并向曹操称臣,曹操遂平辽东
208年
江夏之战
赤壁之战
第一次合肥之战
长坂坡之战
建安十三年 曹操
  • 荆州牧刘表病故,子刘琮降曹操,曹操得荆州
  • 析南阳郡新设南乡郡
  • 南郡新设襄阳临江(随即为孙权占)二郡
  • 赤壁之战后,荆州南部被孙权、刘备所占,曹操之荆州治所徙至
孙权
209年 建安十四年 刘备
  • 刘备得荆南四郡,领荆州牧,治所徙至公安
孙权
210年 建安十五年 刘备
  • 孙权借南郡及确认刘备拥有荆南四郡,荆州治所由公安徙至江陵
  • 改临江郡为宜都郡
孙权
  • 士燮归附孙权,孙权遂得交州
  • 孙权借南郡及确认刘备拥有荆南四郡,析长沙郡新设汉昌郡
  • 析豫章郡新设鄱阳郡
211年
潼关之战
建安十六年 孙权
212年
益州之战
建安十七年 曹操
孙权
213年 建安十八年 曹操
刘璋
214年
刘备入蜀
建安十九年 曹操
刘备
孙权
  • 析江夏郡新设西陵郡(随后撤销)
  • 孙权攻占庐江郡南部,庐江郡遂分属曹操、孙权
215年
阳平关之战
第二次合肥之战
建安二十年 曹操
刘备
孙权
  • 孙权得刘备之长沙、桂阳两郡
216年 建安二十一年 曹操
刘备
  • 撤销江关都尉,复设固陵郡
217年
汉中之战
建安二十二年 刘备
218年 建安二十三年 曹操
刘备
孙权
219年
樊城之战
麦城之战
建安二十四年 曹操
刘备
  • 刘备攻占汉中郡西部,汉中郡遂分属刘备、曹操
  • 刘备受封为“汉中王
孙权
  • 孙权、曹操联军攻占刘备之荆州,自此荆州南部尽归孙权,曹操继续领有荆北
  • 孙权攻占刘备之固陵郡东部,故孙权、刘备对置固陵郡
  • 析丹阳郡新设临川郡(?)[38]
  • 析江夏郡新设西陵郡(?)[38]
  • 撤销汉昌郡,并入长沙郡(?)[38]
220年
曹丕篡汉
建安二十五年
延康元年
曹操
  • 曹操病故,其子曹丕继“魏王”之位
孙权
魏文帝
黄初元年
  • 曹丕篡汉,建立魏国,史称曹魏,定都洛阳
  • 析雍州之河南、河内、河东、弘农四郡复置司隶(司州)
  • 析雍州之河西八郡复置凉州[39]
  • 以陉岭以南部分复置并州
  • 以幽州原来郡县复置幽州
  • 撤销房陵、上庸二郡,合并新设新城郡
  • 撤销汉兴郡,并入扶风郡(?)[40]
  • 改西城郡为魏兴郡;改汉阳郡为天水郡(?)[40]
  • 析庐江郡新设安丰郡
221年
刘备称帝
黄初二年 建安二十六年
蜀汉昭烈帝
章武元年
  • 刘备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 撤销蜀郡属国,复置汉嘉郡
  • 改固陵郡为巴东郡
建安二十六年
  • 析庐江、江夏、西陵、豫章四郡新设武昌郡
  • 撤销西陵郡,并入江夏郡
222年
夷陵之战
孙权自立
黄初三年
  • 孙权短暂降魏,遂改荆北为郢州,随即复旧
  • 撤销齐国,复设齐郡
  • 撤销燕国,复设广阳郡
  • 改以下诸郡为王国:谯郡、弋阳、河东、广平、平原、河间、清河、陈留、济阴、任城、下邳、彭城(随后撤销)、北海、庐江
  • 改章陵郡为义阳郡
  • 改南阳郡章陵县安昌县
  • 析汝南郡新设汝阴郡
  • 徐州治所由下邳徙至彭城
  • 新置义阳郡义阳平林二县
章武二年 建安二十七年
黄武元年
  • 孙权自立为“吴王”,改元黄武
  • 撤销固陵郡,并入宜都郡
  • 改宜都郡夷陵县西陵县
223年
白帝城托孤
黄初四年
  • 撤销以下王国,复置为郡:广平国、清河国、任城国、淮南国
  • 析河内郡新设朝歌郡(随后撤销)(?)[41]
  • 改陈郡、东平二郡为王国
  • 蕲春郡为孙权所占
章武三年
蜀汉怀帝
建兴元年
黄武二年
  • 孙权复占蕲春郡,属扬州
  • 孙权徙治都至武昌
  • 新设长沙郡蒲圻县
224年 黄初五年
  • 撤销以下王国,复置为郡:谯国、弋阳国、河间国、陈留国、济阴国、东平国、下邳国、北海国、庐江国
建兴二年 黄武三年
  • 撤销武昌郡,并入江夏郡(?)[42]
225年
南中平定战
黄初六年
  • 撤销以下王国,复置为郡:河东国、陈国、秦国(京兆郡)
  • 撤销利城郡,并入东海郡
建兴三年 黄武四年
226年 黄初七年
  • 曹丕病故,其子曹叡继位
  • 撤销平原国,复设平原郡
  • 改涿郡为范阳郡
建兴四年 黄武五年
227年 魏明帝
太和元年
建兴五年 黄武六年
228年
石亭之战
诸葛亮
第一、二次北伐

街亭之战
太和二年
  • 析新城郡设置锡郡、上庸二郡
建兴六年 黄武七年
229年
孙权称帝
诸葛亮
第三次北伐
太和三年
  • 武都、阴平二郡为蜀汉所占
建兴七年
  • 蜀汉攻占武都、阴平二郡
  • 武都郡由凉州改属益州
黄武八年
吴大帝
黄龙元年
230年 太和四年
  • 撤销上庸郡,并入新城郡
建兴八年 黄龙二年
231年
诸葛亮
第四次北伐
太和五年 建兴九年 黄龙三年
232年 太和六年
  • 改以下诸郡为王国:梁郡、沛郡、赵郡、中山、陈留、陈郡(随后撤销)、任城、东平、济北、彭城、东海、琅邪、北海、淮南(楚国)、广阳(燕国)
建兴十年 嘉禾元年
233年
第三次合肥之战
太和七年
青龙元年
建兴十一年 嘉禾二年
234年
诸葛亮
第五次北伐

五丈原之战
第四次合肥之战
青龙二年 建兴十二年 嘉禾三年
235年 青龙三年
  • 改京兆郡为秦国
  • 复置朔方郡(随后撤销)
建兴十三年 嘉禾四年
236年 青龙四年 建兴十四年 嘉禾五年
237年 青龙五年
景初元年
  • 析新城郡复设上庸郡
  • 撤销锡郡,并入魏兴、上庸二郡
建兴十五年 嘉禾六年
238年
辽东之战
景初二年 延熙元年 嘉禾七年
赤乌元年
239年 景初三年 延熙二年 赤乌二年
240年
姜维第一次北伐
魏齐王
正始元年
延熙三年 赤乌三年
241年 正始二年 延熙四年 赤乌四年
242年 正始三年
  • 析河南尹新设荥阳郡(随后撤销)
延熙五年 赤乌五年
243年 正始四年 延熙六年 赤乌六年
  • 撤销庐江郡,其地弃(?)[49]
244年
曹魏高句骊战争
正始五年 延熙七年 赤乌七年
245年 正始六年 延熙八年 赤乌八年
246年 正始七年
  • 撤销任城国,复设任城郡
  • 改济南郡为济南国
延熙九年 赤乌九年
247年
姜维第二次北伐
正始八年 延熙十年 赤乌十年
248年
姜维第三次北伐
正始九年 延熙十一年 赤乌十一年
249年
高平陵之变
姜维第四次北伐
正始十年
嘉平元年
延熙十二年 赤乌十二年
250年
姜维第五次北伐
嘉平二年 延熙十三年 赤乌十三年
  • 吴复占魏之堂邑、阜陵、全椒三县
251年
王凌之叛
嘉平三年 延熙十四年 赤乌十四年
太元元年
252年
东兴之战
嘉平四年 延熙十五年 太元二年
神凤元年
吴废帝
建兴元年
  • 孙权病故,其子孙亮继位
253年
姜维第六次北伐
第五次合肥之战
嘉平五年
  • 撤销义阳郡,并入南阳、江夏二郡(?)[52]
  • 撤销汝阴郡,并入汝南郡
  • 撤销上庸郡,并入新城郡(?)[52]
  • 撤销章武郡,并入河间、勃海二郡(?)[52]
延熙十六年 建兴二年
254年
姜维第七次北伐
嘉平六年
魏高贵乡公
正元元年
延熙十七年
    • 撤销巴郡平都县、乐城县、常安县
五凤元年
255年
毌丘俭文钦之叛
姜维第八次北伐
正元二年 延熙十八年 五凤二年
  • 吴复占魏之广陵、海陵、舆、江都四县
256年
姜维第九次北伐
段谷之战
正元三年
甘露元年
延熙十九年 五凤三年
太平元年
257年
诸葛诞之叛
姜维第十次北伐
甘露二年 延熙二十年 太平二年
258年 甘露三年 景耀元年 太平三年
吴景帝
永安元年
259年 甘露四年
  • 析新城郡复设上庸郡
景耀二年 永安二年
260年 甘露五年
魏元帝
景元元年
景耀三年 永安三年
261年 景元二年 景耀四年 永安四年
262年
姜维
第十一次北伐
景元三年 景耀五年 永安五年
263年
魏灭蜀之战
景元四年
  • 析益州新置梁州,治沔阳,领汉中、梓潼、广汉、东广汉、涪陵、巴郡、巴西、巴东八郡
景耀六年
炎兴元年
  • 魏国发动魏灭蜀之战,蜀后主刘禅向魏请降,蜀汉亡,国祚42年
永安六年
264年 景元五年
咸熙元年
永安七年
吴末帝
元兴元年
  • 孙休病逝,改立孙皓为帝
  • 孙皓迁都武昌,随迁回建业
  • 析交州南海、苍梧、郁林、高凉、高兴五郡复置广州,治番禺
  • 析高凉郡新置高兴郡(?)[54]
  • 析豫章、庐陵二郡新置巴丘郡,旋即撤销(?)[55]
  • 交州治所由番禺迁回龙编
  • 改珠官郡为合浦郡(?)[56]
265年
司马炎篡魏
咸熙二年 元兴二年
甘露元年
晋武帝
泰始元年
  • 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
  • 析涿、博陵2郡置高阳国[57]
  • 改山阳郡为高平国[58]
  • 改东平郡为东平国[59]
  • 改谯郡为谯国[60]
  • 改钜鹿郡为钜鹿国[61]
  • 改安平郡为安平国[62]
  • 改平原郡为平原国[63]
  • 改乐陵郡为乐陵国[64]
  • 改河间郡为河间国[59]
  • 改中山郡为中山国[65]
  • 改常山郡为常山国[66]
  • 改太原郡为太原国[67]
266年 泰始二年
  • 析汝南郡置汝阴国[68]
  • 析河南郡置荣阳郡[69]
  • 析河南郡置阳翟郡,旋废[70]
  • 析京兆郡置上洛郡[71]
  • 析河内郡置汲郡[72]
  • 析魏郡、阳平2郡置顿丘郡[73]
  • 析魏郡内黄县置长乐县(约此时)[74]
  • 析魏郡汤阴县置安阳县(约此时)[75]
  • 析勃海郡蓨县置东安陵县(约此时)[76]
  • 析上党郡涅县置武乡县(约此时)[77]
  • 析太原郡榆次县东北置寿阳县并移属乐平郡(约此时)[78]
  • 复设范阳国长乡县(约此时)[79]
  • 复设雁门郡崞县、繁畤县(约此时)[80]
  • 弘农郡新安县移属河南郡[81]
  • 勃海郡广川县移属清河郡(约此时)[82]
  • 新兴郡平城县、马邑县移属雁门郡(约此时)[83]
  • 改广汉郡为新都郡
  • 改东广汉郡为广汉郡(新)
  • 东平国刚县改名刚平县(约此时)[84]
  • 西河郡兹氏县改名隰城县(约此时)[85]
  • 上党郡阳阿县改名轑阳县并移属乐平郡(约此时)[86]
  • 撤销广平郡曲周县(约此时)[87]
  • 撤销陈留国陈留县(约此时)[88]
  • 撤销高平国瑕丘县(约此时)[89]
  • 撤销东平国宁阳县(约此时)[84]
  • 撤销济北国肥城县(约此时)[90]
  • 撤销汝南郡西华县(约此时)[91]
  • 撤销汝南郡新阳县(约此时)[92]
  • 撤销颍川郡纶氏县(约此时)[93]
  • 撤销梁国砀县(约此时)[94]
  • 撤销钜鹿国南栾县、杨氏县(约此时)[95]
  • 撤销安平国南宫县、堂邑县(约此时)[96]
  • 撤销河间国弓高县(约此时)[97]
  • 撤销中山国无极县(约此时)[98]
  • 撤销渔阳郡渔阳县(约此时)[99]
  • 撤销辽西郡临渝县、令支县(约此时)[100]
  • 撤销上党郡陭氏县、谷远县(约此时)[101]
  • 撤销雁门郡剧阳县(约此时)[102]
  • 撤销新兴郡虑虒县(约此时)[103]
甘露二年
宝鼎元年
267年 泰始三年
  • 析上洛郡上洛县置拒阳县[104]
  • 析上洛郡商县置丰阳县[105]
宝鼎二年
268年 泰始四年 宝鼎三年
269年 泰始五年
  • 析雍州、梁州、凉州新置秦州,治冀县,领陇西、南安、天水、略阳、武都、阴平六郡
宝鼎四年
建衡元年
270年 泰始六年
  • 改汝南郡为汝南国[106]
建衡二年
271年 泰始七年
  • 析益州、交州新置宁州,治味县,领云南、兴古、建宁、永昌四郡
建衡三年
272年
西陵之战
泰始八年 凤凰元年
273年 泰始九年
  • 撤销上谷郡广宁县(约此时)[108]
凤凰二年
274年 泰始十年
  • 析庐江郡置安丰郡(本年以前)[109]
凤凰三年
275年 咸宁元年
  • 撤销渔阳郡并入燕国(约此时)[110]
天册元年
276年 咸宁二年
  • 析幽州复置平州,治襄平,领辽东、昌黎、玄菟、乐浪、带方五郡[111]
天册二年
天玺元年
277年 咸宁三年
  • 改东郡为濮阳国[112]
  • 改任城郡为任城国[113]
  • 改赵郡为赵国[114]
  • 改章武郡为章武国,河间国为河间郡[59]
  • 改辽东郡为辽东国[115]
  • 改西河郡为西河国[116]
  • 撤销陈国并入梁国[117]
  • 汝南国南顿县移属梁国[117]
  • 沛国公丘县移属鲁国[118]
  • 鲁国广戚县移属彭城国(约此时)
天纪元年
278年 咸宁四年 天纪二年
279年 咸宁五年 天纪三年
280年
晋灭吴之战
咸宁六年
太康元年
  • 晋灭吴,统一天下,三国时代结束
  • 汝南国安阳县改名南安阳县[120]
天纪四年
  • 晋国发动晋灭吴之战,孙皓向晋投降,吴国亡,国祚51年

参考资料

注释及参考文献

  1. ^ 汉书·地理志上》:“武乡,侯国,莽曰顺理。”
  2. ^ 晋书·地理志上》:“刘备据蜀,又分广汉之葭萌、涪城、梓潼、白水四县,改葭萌曰汉寿,又立汉德县,以为梓潼郡。”
  3. ^ 西乡建置沿革. 陕西西乡县政府. [2008-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3). 
  4. ^ 《魏志‧贾逵传》:“(曹操)大军出征……至谯,以逵为豫州刺史。明帝即位……时孙权在东关,当豫州南……是时州军在项。青龙中,帝东征,乘辇入逵祠,诏曰:‘昨过项,见贾逵碑像……’”
  5. ^ 《元和郡县图志》:“文帝黄初中,以邺为五都之一,始移冀州理信都。”
  6. ^ 《宋书‧州郡一》:“兖州刺史,后汉治山阳昌邑,魏、晋治廪丘。”
  7. ^ 《魏志‧武帝纪》:“下邳阙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吕布袭刘备,取下邳。备来奔……备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宋书‧州郡一》:“徐州刺史,后汉治东海郯县,魏、晋、宋治彭城。”
  8. ^ 《魏志‧王昶传》:“正始中……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有急不足相赴,乃表徙治新野……”
  9. ^ 刘表任黄祖为太守时治沙羡(见《吴志‧孙权传》);曹操平荆州后屯石阳(见《魏志‧文聘传》);正始年间徙治安陆上昶城(见《魏志‧王基传》)
  10. ^ 《吴志‧孙策传》:“寿春,术已据之,繇乃渡江治曲阿。”《魏志‧常林传》:“时苗字德胄,钜鹿人也……建安中,入丞相府。出为寿春令……”《魏志‧刘馥传》:“馥可任以东南之事,遂表为扬州刺史……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魏志‧毌丘俭传》:“俭、钦(文钦)喜……罪状大将军司马景王(司马懿),移诸郡国,举兵反……及吏民大小,皆入寿春城……俭坚守,钦在外为游兵。”
  11. ^ 建安四年,刘勋徙治皖(见《吴志‧孙策传》);魏初治阳泉(据《魏志‧满宠传》);正始年间徙治六安(见《吴志‧朱异传》)
  12. ^ 汉末董卓作乱,遂徙治壶关
  13. ^ 黄初中期,徙治广武(见《魏志‧牵招传》)
  14. ^ 《水经注》:魏治居庸
  15. ^ 周瑜屯江陵(见《吴志‧周瑜传》);吕蒙破荆州后徙治公安(见《吴志‧吕蒙传》)
  16. ^ 建安末年,程普领江夏太守,治沙羡(见《吴志‧程普传》);吴徙治武昌(见《元和地理图志》)
  17. ^ 孙休设置建平郡时,治巫县(《水经注‧江水》);建衡元年(269年)西晋袭取巫县后吴徙治秭归(见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165页)
  18. ^ 汉嘉郡设置时间不迟于中平元年
  19. ^ 高兴郡更名时间不迟于中平五年
  20. ^ 汉嘉郡撤销时间不迟于中平五年
  21. ^ 汶山郡设置时间不迟于中平五年
  22. ^ 章陵郡设置时间不迟于初平元年
  23. ^ 不知何年,暂系于此年
  24. ^ 据《魏志‧裴潜传》:“逮建安初,关中始开。诏分冯翊西数县为左内史郡,治高陵;以东数县为本郡,治临晋。”左内史设置时间不早于建安元年
  25. ^ 25.0 25.1 25.2 设置时间不早于建安元年
  26. ^ 汶山郡撤销时间不迟于建安二年
  27. ^ 高凉郡撤销时间不迟于建安二年
  28. ^ 东安郡设置时间不迟于建安四年
  29. ^ 长广郡设置时间不迟于建安四年
  30. ^ 带方郡设置时间不早于建安九年
  31. ^ 汉安郡更名时间不迟于建安十八年
  32. ^ 西海郡设置时间不迟于建安十八年
  33. ^ 33.0 33.1 谯郡、西平郡二郡设置时间不迟于建安十八年
  34. ^ 章武郡设置时间不早于建安十八年
  35. ^ 乐平郡设置时间为建安二十至二十一年间
  36. ^ 上郡撤销时间不迟于建安二十四年
  37. ^ 阴平郡侨置时间不迟于建安二十四年
  38. ^ 38.0 38.1 38.2 38.3 房陵郡、临川郡二郡设置时间不迟于建安二十四年
  39. ^ 河西八郡指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西郡、西平八郡
  40. ^ 40.0 40.1 黄初初年,魏将所有与汉朝有关的郡县更名或撤并
  41. ^ 朝歌郡应在黄初中期设置
  42. ^ 据《吴志》,应在黄武初年,不迟于黄武三年
  43. ^ 据《魏志‧贾逵传》,应在魏明帝即位初
  44. ^ 据《吴志‧周鲂传》:应在黄初、黄龙年间
  45. ^ 45.0 45.1 45.2 45.3 45.4 黄龙初年,吴将所有与汉朝有关的郡县名更改
  46. ^ 辽东五郡指辽东、辽西、玄菟、带方、乐浪五郡
  47. ^ 应在正始初年间
  48. ^ 为避太子孙和名讳
  49. ^ 据《吴志‧孙权传》,庐江郡应在赤乌中期撤销
  50. ^ 约在该年左右
  51. ^ 应在正始、嘉平年间
  52. ^ 52.0 52.1 52.2 据《魏志‧齐王芳纪》:“自帝即位至于是岁(嘉平五年),郡国县道多所置省,俄或还复,不可胜纪。”应在嘉平中年,不早于嘉平元年
  53. ^ 为避吴景帝孙休名讳
  54. ^ 应在吴末帝初年
  55. ^ 年代不明,疑吴末帝初年
  56. ^ 据《吴志‧孙皓传》,应在吴末帝初年
  57. ^ 《晋书‧武帝纪》、《地理志》、《高阳元王珪传》
  58. ^ 《晋书‧武帝纪》、《陈骞传》
  59. ^ 59.0 59.1 59.2 《晋书‧武帝纪》、《河间平王洪传》
  60. ^ 《晋书‧武帝纪》、《谯刚王逊传》
  61. ^ 《晋书‧武帝纪》、《裴秀传》
  62. ^ 《晋书‧武帝纪》、《安平献王孚传》
  63. ^ 《晋书‧武帝纪》、《平原王干传》
  64. ^ 《晋书‧武帝纪》、《石苞传》
  65. ^ 《晋书‧武帝纪》、《高阳王睦传》
  66. ^ 《晋书‧武帝纪》、《常山孝王衡传》
  67. ^ 《晋书‧武帝纪》、《太原烈王瑰传》
  68. ^ 《晋书‧武帝纪》、《地理志》
  69. ^ 《晋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卷5〈郑州〉
  70. ^ 《太平寰宇记》卷5〈河南道·密县〉
  71. ^ 《晋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卷141〈山南西道·商州〉
  72. ^ 《晋书‧地理志》
  73. ^ 《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
  74. ^ 《元和郡县图志》卷16〈河北道·相州内黄县〉
  75. ^ 《元和郡县图志》卷16〈河北道·相州安阳县〉
  76. ^ 《太平寰宇记》卷64〈河北道·德州安陵县〉
  77. ^ 《元和郡县图志》卷13〈河东道·仪州榆社县〉
  78. ^ 《太平寰宇记》卷13〈河东道·仪州辽山县〉
  79. ^ 《太平寰宇记》卷70〈河北道·涿州固安县〉
  80. ^ 《元和郡县图志》卷14〈河东道·代州〉
  81. ^ 《元和郡县图志》卷5〈河南道·河南府新安县〉
  82. ^ 《宋书》卷36〈州郡志一·广川太守〉
  83. ^ 《元和郡县图志》卷14〈河东道·云州〉、〈朔州〉
  84. ^ 84.0 84.1 《舆地广记》卷7〈京东西路·兖州龚丘县〉
  85. ^ 《元和郡县图志》卷13〈河东道·汾州西河县〉
  86. ^ 《元和郡县图志》卷13〈河东道·仪州〉,《太平寰宇记》卷44〈河东道·辽州〉
  87. ^ 《舆地广记》卷11〈河北西路〉
  88. ^ 《舆地广记》卷5〈东京·开封府陈留县〉
  89. ^ 《舆地广记》卷7〈京东西路·兖州瑕丘县〉
  90. ^ 《魏书》卷106中〈地形志〉
  91. ^ 《宋书》卷36〈州郡志二·陈郡太守〉
  92. ^ 《舆地广记》卷9〈京西北路·蔡州真阳〉
  93. ^ 《元和郡县图志》卷5〈河南道一·河南府颍阳县〉
  94. ^ 《元和郡县图志》卷7〈河南道三·宋州砀山县〉
  95. ^ 《魏书》卷106上〈地形志上〉,《太平寰宇记》卷59〈河北道·邢州〉、卷60〈河北道·冀州〉
  96. ^ 《舆地广记》卷10〈河北东路·冀州南宫县〉
  97. ^ 《太平寰宇记》卷63〈河北道·冀州阜城县〉
  98. ^ 《舆地广记》卷11〈河北西路·中山府无极县〉
  99. ^ 《魏书》卷106上〈地形志上〉
  100. ^ 《舆地广记》卷12〈河北路·平州石城县〉、〈卢龙县〉
  101. ^ 《元和郡县图志》卷12〈河东道·晋州冀氏县〉,《太平寰宇记》卷50〈河东道·大通监绵上县〉
  102. ^ 《舆地广记》卷19〈蔚州善阳县〉
  103. ^ 《元和郡县图志》卷14〈河东道·代州五台县〉,《太平寰宇记》卷49〈河东道·代州五台县〉
  104. ^ 《太平寰宇记》卷141〈山南西道·商州洛南县〉
  105. ^ 《太平寰宇记》卷141〈山南西道·商州丰阳县〉
  106. ^ 《晋书‧武帝纪》、《秦献王柬传》
  107. ^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陶璜应在该年置县
  108. ^ 《晋书》卷3〈武帝纪〉泰始九年
  109. ^ 《宋书》卷36〈州郡志二〉
  110. ^ 《晋书》卷38〈清惠亭侯京传〉
  111. ^ =《晋书》卷3〈武帝纪〉作泰始十年置平州。
  112. ^ 《晋书‧武帝纪》、《淮南忠壮王允传》
  113. ^ 《晋书‧任城景王陵传》
  114. ^ 《晋书‧武帝纪》、《赵王伦传》
  115. ^ 《晋书‧武帝纪》、《齐献王攸传》
  116. ^ 《晋书‧武帝纪》、《任城景王陵传》
  117. ^ 117.0 117.1 《晋书·梁孝王肜传》
  118. ^ 《晋书·贾充传》
  119. ^ 疑该年改属国为郡,非新置郡
  120. ^ 《宋书》卷36〈州郡志二·汝南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