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飛魚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起源神話

飛魚祭的相關文化,包括捕飛魚的程序和祭儀,都在達悟族的神話中有詳細的記載[1]:29

據說,人本來是將飛魚與其他的海鮮一起煮,結果吃了以後人生瘡、飛魚也生病。於是有隻黑翅飛魚託夢給老人,告訴他煮飛魚時應該要用另外的鍋子,煮這個字也要用zanegen,有別於煮其他食物用的dengdengen。夢裡最後,黑翅飛魚還約老人隔日在Yabnoy相見,老人依約前往後,飛魚就引見了其他的家族成員,並告訴他相關的禁忌與祭儀。這些成員分別是:

  1. 黑翅飛魚mavaheng so panid mabazangbang,數量最少、最有聲望,必須晚上火漁[註 1],白天舟釣,而且不可用火烤的方式烹煮。
  2. 紅翅飛魚(紫斑鰭飛魚)mabazangbang so panid (saliliyan)數量最多,同樣是晚上火漁,白天舟釣,要用生血祭他們。
  3. 白翅飛魚Sosowoen,量少且是最早到達蘭嶼的族群,只能夜間火漁,不能舟釣。
  4. 點點翅飛魚(紅斑鰭飛魚)matazetezem so panid,可舟釣。身上有黃褐色斑點,孕婦不可食用,否則會容易生出長痱子的小孩。
  5. Kalalaw,多在Pikaokaod[註 2]下旬才隨saliliyan一起到。它們不吃餌,無法釣起,只能晚上火漁。而且體型較小,通常不曬成魚乾,而是捕回來立刻煮了,給小孩子吃。
  6. Loklok,老人可食用、小孩則不行;另外可以做為釣arayo的餌。
  7. Sanisi,不能食用,只用於釣arayo[2]:145[3]:57-58

祭期

達悟文化依照飛魚的汛期,將一年分為三季:招魚祭(rayon)、收藏祭、終食祭(teyteyka)。每年都有長達八、九個月的飛魚季節,其中舉行的各式大小慶典儀式,就被統稱為「飛魚祭」。包括有:漁船結成祭、飛魚漁祭、船組招魚祭、大船初漁祭、船組解散祭、個人漁家祭、個人漁招魚祭、小船初魚祭、個人漁獵終止祭、盡食飛魚祭、飛魚乾收藏祭和飛魚終食祭等[3]:51。由於黑潮會在每年的三到六月之間,為台灣東岸帶來包括飛魚在內的大量洄游魚類,因此這些祭典大約從二月下旬開始進行,一直進行到十月為止[4]:31-32。祭典的日期多由各部落的耆老決定,不一定與曆法相符.[3]:61

在食的部分,不能吃別的部落捕得的魚、自己捕得的魚也只能在部落內互送,不可贈與別的部落。吃魚前,不可在溪水地及海岸清洗,並且須將魚挖目生吃,以免其逃脫。吃的時候須整條吃,不可切成碎片,尤其不可切掉尾巴及胸鰭,否則會捕不到大量的魚。燒焦的魚或曾掉到地上的魚,都不能再食用。如果有魚及魚頭剩餘下來,必須再行煮熟才能再吃,以免膀胱腫。螺、生薑、豆和柑在捕魚期間皆不得食用。另外,家裡存的魚必須先吃光,才能吃飛魚[5]:214

文化創作

廖鴻基-飛魚(來自深海)

註釋

  1. ^ 火漁是達悟族捕魚的方式之一,晚上出海,點燃茅草火把,來吸引飛魚進網。
  2. ^ Pikaokaod是達悟曆法中一年的第三個月,對應陽曆為四月,是飛魚季的第二個月。

參考資料

  1. ^ 柯秀慧. 蘭嶼雅美族民間故事與歌謠. 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嘉義). 2008年1月 (中文(臺灣)). 
  2. ^ 陳玉美. 台東縣史雅美族篇. 台東: 台東縣政府文化局. 2001年10月. ISBN 9570291567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陳萱瑜. 台灣原住民族文心活動之研究-以蘭嶼達悟族飛魚祭為例. 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 2007年7月 (中文(臺灣)). 
  4. ^ 曾瓊儀. 蘭嶼雅美族民間故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設計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 2001 (中文(臺灣)). 
  5. ^ 陳國鈞. 雅美族的風俗習慣. 大陸雜誌 (台北). 1955年4月, 10 (7)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