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shèng佛教術語。“乘”即是交通工具,“三乘”是佛教所認為的三种解脫生死的交通工具,象征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的三种法门。其根据众生的根机而对应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种教法[1]

概述

  • 声闻乘,即听闻佛或佛弟子声教,以四聖諦而得悟道,故称声闻。因此修四念處[2]十二因緣[3],覺悟四聖諦:苦、集、滅、道[4]大乘妙法蓮華經》以羊車[5]
  • 獨覺乘,又作辟支佛乘緣覺乘,生在無佛教時代,以修四念處[2]、始观无明乃至,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由此因缘生灭,即悟無明滅則十二因缘[6],無師自悟四聖諦[4],故稱獨覺大乘妙法蓮華經》以鹿車[7]。。
  • 菩萨乘,又作大乘佛乘如来乘菩薩必須發無上菩提心,主修六波羅蜜,次修四念處[2]四聖諦 等才能成佛[4]大乘佛教認為菩薩必須求无上菩提,愿度一切众生,修六度万行。大乘妙法蓮華經》以牛車[8]
  • 三乘次第: 如聲聞乘中,初說布施、次持戒、次生天、次五欲過患、次在家苦惱、次出家利樂、次說苦諦、次集諦、次滅諦、次道諦、次須陀洹果、次斯陀含果、次阿那含果、次阿羅漢果、次不壞解脫、次說諸無礙。
  • 辟支佛乘中亦說:我、我所物,多有過患、捨此過患之物得大利益;在家為過惡、出家為利益;次眾鬧亂語為過惡、獨行為善利;聚落為過惡、阿練若處為善利;厭離多欲多事、樂於少欲少事;守護諸根、飲食知節、初夜後夜隨時覺悟、觀緣取相、樂住空舍、貴於持戒禪定智慧,不現奇異令他歡喜,但自利益樂於深法、不隨他智。
  • 如大乘中次第者,初說檀波羅蜜、次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 十住毘婆沙論-卷15

大乘的某些經論認為聲聞種性,急於解脫三界生死輪迴苦,僅涅槃前利益少數有情眾生故,修行声闻乘(羊車)、缘觉乘(鹿車)者,故稱小乘,其修行系统亦被某部份大乘佛教界貶稱為小乘佛教;菩萨乘則兼顾自利、利他,發菩提願,永不入無餘涅槃,盡未來際利益無量無數有情眾生,如《妙法蓮華經》牛車喻,因而自稱大乘,故为大乘佛教。但同時亦說明,雖謂“大乘”、“小乘”,卻是相對而說,是根據受眾根基而設,因此俱應受各自尊重,《妙法蓮華經》中佛還說“无所谓大小二乘,也无所谓声闻、缘觉、菩萨三乘”。

参考條目

参考文献

  1. ^ 佛地经论》(五卷):“此中意说各别善根成熟差别胜道生时,大圆镜智,或近或远,随其所应,为作强缘;决定种姓,各依自乘而得出离。不定种姓,或依大乘,或依余乘,而得出离。言出离者,卽是涅盘。诸三乘人,用自种姓以为因缘,如来镜智为增上缘,精勤方便,修集资粮,引生圣道;除烦恼障及所知障;随其所应,各证涅盘。决定种姓声闻独觉,住无学位,乐寂灭故;发业润生诸烦恼障永灭除故;先业烦恼所感身心,任运灭已;更不受生。无所依故。一切有漏无漏有为诸行种子,皆随断灭。唯有转依无戏论相离垢真如,清净法界,解脱身在;名无余依般涅盘界。常住安乐,究竟寂灭,不堕众数;不可思议;同诸如来。但无有为无漏功德所庄严故;无有更起利益安乐有情事故;不同如来。不定种姓声闻独觉,住无学位,虽无烦恼;乐菩提故;由定愿力,留身相续,修大乘行;乃至获得金刚喻定,一切障灭,证佛三身。虽有有为无漏功德,而无有漏身心在故;证无余依大涅盘界。依谓三界有漏身心。若诸菩萨,断二障尽,得佛果时;卽得说名证无余依大涅盘界。是故二乘,先入有余依涅盘界,后入无余依涅盘界。菩萨初证如来地时,顿证二种大涅盘界。一切有漏身心尽故;名无余依。犹有变化似有漏相身心在故;名有余依。悲智无断所证得故。”
  2. ^ 2.0 2.1 2.2 別譯雜阿含經》(一〇二):一時,佛在優樓頻螺聚落,泥連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佛於樹下,獨坐思惟,而作是念:「唯有一道,能淨眾生,使離苦惱,亦能除滅不善惡業,獲正法利,所言法者,即四念處。云何名為四念處耶?觀身念處、觀受念處、觀心念處、觀法念處。若人不修四念處者,為遠離賢聖之法,遠離聖道。若離聖道,即遠離甘露。若遠離甘露,則不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人,我說終不能得離於一切諸苦。若修四念處,即親近賢聖法者,若親近賢聖法,即親近賢聖道。若親近賢聖道,即親近甘露法。若親近甘露法,即能得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若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人,即說離苦。」
  3. ^ 雜阿含經》(三四三):阿難白佛:「如世尊所說義,我已解知,有生故有老死,非緣餘;有生故有老死,乃至無明故有行,非緣餘;有無明故有行,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4. ^ 4.0 4.1 4.2 雜阿含經》(三九三): 「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悉應當說。又三結盡,得須陀洹,一切當知四聖諦。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當知、如是當見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若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於四聖諦如實知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當知、如是當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五下分結盡,生般涅槃阿那含,不還此世,彼一切知四聖諦。何等為四?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若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一切悉知四聖諦。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若得辟支佛道證,彼一切知四聖諦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若得無上等正覺,彼一切知四聖諦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5. ^ 《妙法蓮華經》卷2〈3 譬喻品〉:「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CBETA, T09, no. 262, p. 13, b18-21)
  6. ^ 雜阿含經》(二八七):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7. ^ 《妙法蓮華經》卷2〈3 譬喻品〉:「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CBETA, T09, no. 262, p. 13, b21-24)
  8. ^ 《妙法蓮華經》卷2〈3 譬喻品〉:「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如來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眾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樂。如來爾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CBETA, T09, no. 262, p. 13, b24-c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