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李氏
隴西李氏,是中國歷史的中古時代一個以隴西郡為郡望的李姓家族。崛起於魏晉南北朝,在北魏時,成為北方顯赫士族之一。其後,因唐朝皇族屬隴西李氏而備受推崇,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到南宋鄭樵編寫《通志》時,「言李者稱隴西」[1]。
歷史
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通常追溯的先祖為西漢著名將領李廣[2]。北魏時李暉儀的墓誌則稱是李廣族弟李蔡後裔。
李昶遺腹子的李暠建立西涼割據一方,西涼滅亡後,李暠之孫李寶歸順北魏,受到重用,其六子除一人早逝外,其餘五子均在北魏出仕,李寶第六子李沖官至尚書僕射,最受寵信。在李沖的積極參與和謀劃下,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滎陽鄭氏得以與北魏皇室締姻,成為後族,被魏孝文帝定為四姓,隴西李氏也成為與「四姓」並稱的「五姓」。在後世,發展為七姓十家。
唐朝皇室雖自稱出自隴西李氏,陳寅恪考證其不是趙郡李氏破落戶,就是廣阿庶姓李氏的假冒牌[3]。朱希祖考證認為李熙父子曾戍守武川,後來其子李天錫為避六鎮兵亂,攜父遺骨南遷於趙郡廣阿,因以為家。其子李虎將其父祖合葬於趙郡廣阿。李氏並非出身趙郡李氏,而確係為隴西李氏[4]。
因為唐朝皇帝聲稱出於隴西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時,將皇族置於諸士族姓氏之首,更將有功之臣賜姓李,從此隴西李氏由一個血緣系統的宗族演變成為一個「多元一體」的龐大世族。
郡望和籍貫
北魏時期隴西李氏後人的墓誌如果記載籍貫,常常寫為「隴西郡狄道縣都鄉和風裡」或「隴西郡狄道縣都鄉華風裡」,有些墓誌前面綴上「秦州」,如去世於北魏正始二年(505年)的李蕤墓誌,去世於永平三年(515年)李慶容的墓誌,去世於正光五年(524年)李超的墓誌。據《晉書·地理志上》「秦州」條,西晉初年「狄道縣」的確屬於秦州隴西郡,晉惠帝時則分立狄道郡,前涼時改屬涼州,又以狄道縣立武始郡。北魏時期狄道縣隸屬於枹罕鎮,枹罕鎮之後又改為河州,李蕤、李慶容、李超三人墓誌所記載籍貫中的州、郡、縣名稱及隸屬關係依據的是西晉初年的制度。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侯旭東教授認為,高門子弟用來標明其身份地位的郡望多產生於魏晉時代,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州、郡、縣名稱與隸屬關係也不斷的變化,到北朝時他們居地的名稱難免與舊有的郡望不合,這些名門後代為「高自標置」,仍然抱著舊貫不放,這種風氣不僅流行於安頓死者的墓志銘中,世間也是一樣,國史正傳亦深受影響。《魏書·裴延俊》傳稱裴延俊為「河東聞喜人」而不是「正平聞喜人」,《魏書·李寶傳》稱李寶為「隴西狄道人」而不是「武始狄道人」,《魏書·鄭羲傳》稱鄭羲為「滎陽開封人」而不是「滎陽苑陵人」,《魏書·陽尼傳》稱陽尼為「北平無終人」而不是「漁陽無終人」,都是這種例子[5]。
以唐朝皇族為例,墓誌大都稱隴西狄道人,稱隴西成紀人亦是常例。如李淵女兒房陵公主、孫李祐、五代孫和政公主等。
房支
- 范陽房,始祖李向
- 頓丘房,始祖李忠
- 渤海房,始祖李恬
- 申公房,始祖李潛
- 丹楊房,始祖李倫
- 安邑房,始祖李蓋
- 鎮遠將軍房,涼武昭王李暠第四子李愔的後代,號鎮遠將軍房
- 平涼房,李愔曾孫李系的後代,號平涼房
- 姑臧房,北魏龍驤將軍、滎陽郡太守李承被封為姑臧侯,其後代因此號姑臧房
- 敦煌房,北魏光祿大夫李茂繼承了父親李寶的敦煌公爵位,其後代因此號敦煌房
- 僕射房,北魏鎮南將軍、尚書僕射、清淵文穆公李沖曾任尚書僕射,其後代因此號僕射房
- 絳郡房,隋朝上大將軍、寧州刺史李禮成被封為絳郡公,其後代因此號絳郡房
- 武陽房,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誤作武陵房,涼武昭王李暠第七子李豫的後裔被稱為武陽房
禁婚家
顯慶四年,唐高宗下禁婚詔,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李寶的六子都被列入禁婚家,其中包括了姑臧房、敦煌房、僕射房、絳郡房
定著房
武陽房、姑臧房、敦煌房、丹楊房在唐朝合稱隴西李氏定著四房
與唐朝宗室的關係
天寶元年七月二十三日(742年8月27日),因為李彥允上奏稱與唐玄宗同是涼武昭王李暠的後代,請求甄別並加以錄入宗室屬籍,唐玄宗下詔讓將絳郡房、姑臧房、敦煌房、武陽房四個房支的後裔錄入宗正寺,編入唐朝宗室的屬籍[6][7]。
唐朝宰相
- 李靖,出自丹楊房,唐太宗宰相
- 李義琰,出自姑臧房,唐高宗宰相
- 李迥秀,出自武陽房,武則天宰相
- 李揆,出自姑臧房,唐肅宗宰相
- 李逢吉,出自姑臧房,唐憲宗宰相
- 李訓,出自姑臧房,唐文宗宰相
- 李蔚,出自姑臧房,唐僖宗宰相
參見
參考資料
- ^ 《通志·氏族略第四》:臣謹按:李氏涼武昭王有國二十年,高祖有天下三百年,支庶既蕃,子孫必眾。然譜牒之議紛紛,不知何始。以理官為氏,以食木子又為李氏,此何理也。以官為氏者,容有此理,以食木子為氏,而取理同音者,無是理也,今不得其始,姑從理說,置在官列。臣又按:唐家有天下,必欲世系詳明。然自成紀令之後,信以傳信。自成紀令之前,疑以傳疑。蓋譜諜之家,信疑相半。尚為成紀令,因居之,其後遂為隴西成紀人,故言李者稱隴西。
- ^ 2.0 2.1 陇西成纪孕李唐——就李唐祖籍问题与李宝通先生商榷. 天水日報社會數字報. 2015-08-02 [2018-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0) (簡體中文).
- ^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篇》(臺北:里仁書局,1980)ISBN 9579133-0804
- ^ 參見朱希祖〈駁李唐為胡姓說〉〈再駁李唐氏族出於李初古拔及趙郡說〉,收入《中國史學通論》,商務印書館,2015-07-01。
- ^ 侯旭東.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 朝廷、州县与村里》. 北京市: 商務印書館. 2005-11: 137–139. ISBN 7-100-04493-6 (簡體中文).
- ^ 《唐會要·卷六十五》:天寶元年七月二十三日詔。殿中侍御史李彥允等奏稱。與朕同承涼武昭王后。請甄敘者。源流實同。譜牒猶著。自今已後。涼武昭王孫寶已下。絳郡姑臧燉煌武陽等四公子孫。並宜隸入宗正寺。編入屬籍。
- ^ 《全唐文·卷三十一》:古之宗盟,異姓為後。王者設教,莫遺其親。殿中侍御史李彥允等奏稱,與朕同承涼武昭王后,請甄敘者,源流實同,譜牒猶著。雖子孫千億,各散於一方,而本枝百代,何殊於近屬。況有陳請,所宜敦敘。自今已後,涼武昭王孫寶已下,絳郡、姑臧、敦煌、武陽等四房子孫,並宜隸入宗正,編諸屬籍,以明尊本之道,用廣親親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