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魯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貝魯特
بيروت
Beyrouth
首都
從上依序:日落時的貝魯特市區、烈士廣場、貝魯特的露天市場、馬龍尼禮教會聖喬治主教座堂(左)和穆罕默德·阿明清真寺(右)、瑟索克博物館、 勞切的鴿子岩
貝魯特旗幟
旗幟
貝魯特官方圖章
圖章
格言:Berytus Nutrix Legum(貝魯特,法律之母)
貝魯特在黎巴嫩的位置
貝魯特
貝魯特
在黎巴嫩的位置
坐標:33°53′13″N 35°30′47″E / 33.8869°N 35.5131°E / 33.8869; 35.5131
國家 黎巴嫩
貝魯特省
面積
 • 首都20 平方公里(8 平方英里)
 • 市區100 平方公里(40 平方英里)
 • 都會區200 平方公里(80 平方英里)
海拔0 公尺(0 英尺)
人口(2012)
 • 首都361,366(UN)[1]
 • 市區1,900,000
 • 都會區2,063,363
居民稱謂Beiruti
時區+2
 • 夏時制+3(UTC
電話區號961
網站City of Beirut

座標33°53′13″N 35°30′47″E / 33.88694°N 35.51306°E / 33.88694; 35.51306

貝魯特(阿拉伯語:بيروت‎,羅馬化Bayrūt亞美尼亞語Պէյրութ羅馬化:Peyrut[2]希臘語Βηρυτός羅馬化:Bērytós拉丁語Berytus希伯來語בְּאֵרוֹת‎,羅馬化:Be’erot阿拉姆語:Birot בירות;英語:Beirut;法語:Beyrouth土耳其語Beyrut)是黎巴嫩首都,位於貝魯特省地中海沿岸,是該國最大的海港, 也有著東方小巴黎的稱呼。因為最近一直沒有進行人口普查,故其具體人口未知。2007年時估計有100萬到200萬之間。該地名首次出現於古埃及阿馬爾奈文書中,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5世紀,並一直有人類居住,與鄰國敘利亞大馬士革並列為世界最古老城市之一。

貝魯特不僅是黎巴嫩政府所在地,同時對黎巴嫩經濟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貝魯特中央區哈姆拉街阿什拉斐葉區等地有眾多公司與銀行。此外還有許多著名出版社、劇院,夜生活豐富,因此也成爲了區域內的文化中心,亦有中東巴黎的美稱。20世紀末期因黎巴嫩內戰被毀,經歷了大重建。[3][4][5]

依照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網絡(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安曼屬於Beta級別的國際都市[6]2009年被《紐約時報》評為最佳旅遊城市,[7]同年孤獨星球將其評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8]根據美世諮詢2010年的研究,貝魯特是中東消費水平第四高的城市,在中上等收入國家中排第15位。[9]2011年,萬事達指出貝魯特是中東和非洲旅遊消費第二高的城市。[10]

貝魯特舉辦過許多場國際性足球賽和1957和1997年的泛阿拉伯運動會。近代,由於黎巴嫩內戰和貝魯特港的大規模爆炸對城市造成了嚴重破壞。使得貝魯特的文化景觀經歷重大的重建。[11][12][13]

歷史

19世紀晚期鄂圖曼帝國統治下的貝魯特全景
戰爭的破壞(2004)

貝魯特古名為「be'erot」(意即「水井之城」),由腓尼基人所建立。最早有關貝魯特的歷史文獻記載確切的年代為公元前15世紀左右,此時已經有刻上楔形文字的黏土板提及這座城市。最古老的殖民是在河中因日益增加的淤積的一個島上。城市在上古被稱為「Berytus」,這個名字在1934年被貝魯特美國大學藝術和科學系出版的考古學學報採用。

在公元前140年,貝魯特市被狄奧多特·特里豐安條克七世之間的塞琉古帝國王位爭奪中摧毀。貝魯特很快在希臘文化計劃中有條理地重建,並改名Laodicea in Canaan,以紀念塞琉西王朝的一位王后。現在的貝魯特城建築在舊城之上,在1991年黎巴嫩內戰結束之前,只有少數對貝魯特的考古學能夠完成。現在大量位於市中心的古老遺址開放予考古學的研究。

公元前一世紀中期,Berytus(貝魯特古名)的硬幣印上命運女神堤喀的頭像。硬幣背面則是城市的標誌:一隻海豚糾纏船錨。而這個標誌則在15世紀的威尼斯被印刷業者阿爾杜斯·馬努提烏斯所佔去。

羅馬大希律王統治下,貝魯特開始變得富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鄂圖曼帝國崩潰,在短暫地成為敘利亞王國的一部分後,貝魯特及整個黎巴嫩被交由法國託管。但在法國的管理期間,政府沒能處理好各教派的關係,以致在貝魯特造成了宗教關係緊張。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黎巴嫩被賦予了獨立,而貝魯特亦成為了首都。貝魯特一直維持著它作為阿拉伯世界的文明都市,重要商業中心以及旅遊中心的地位,直至黎巴嫩在1975年爆發了內戰為止。在這場戰爭之間,這個城市分裂為由穆斯林控制的西部和基督徒掌握的東部。而先前成為很多商業及文化活動焦點的市中心,亦頓時變成一個無人地帶。而很多住在這個城市的主要原居民亦紛紛逃亡至其他國家。至戰爭結束後,黎巴嫩人民已經著手重建貝魯特,而這座城市亦恢復它作為中東旅遊、文化中心和主要都市的地位,以及商業、時裝和媒體的中心。

2015年11月12日的,兩名自殺式炸彈襲擊者在貝魯特一座清真寺和一家麵包店內引爆炸彈,造成約43人死亡,200 人受傷。伊斯蘭國聲稱對襲擊負責。[14][15]

2020年8月4日,貝魯特的港口附近發生劇烈爆炸[16] ,當時爆炸威力有蘑菇雲升起,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建築損毀[17],港口功能與週邊建築幾近全毀,黎巴嫩政府宣布貝魯特進入維持2周的緊急狀態。[18][19]

地理

貝魯特位於向西深入地中海的半島上,[20]位於黎巴嫩-以色列邊境以北94公里(58英里)。[21]兩側是呈三角環繞的黎巴嫩山,貝魯特省佔地18平方公里(6.9平方英里),城市的都會區則佔地67平方公里(26平方英里)。[20]其海岸富於變化,有岩灘、沙灘和懸崖等諸多景觀。

氣候

貝魯特的氣候屬於地中海氣候中的暖夏型(Köppen:Csa),夏季溫和少雨,春秋寒冷多雨。只有八月被認為是真正的熱月,當月平均最高氣溫為32 °C(90 °F),一月和二月最冷,平均最低氣溫為11 °C(52 °F)。

平均年降雨量為893公釐(35.2英寸),主要降水集中於春、秋、冬季。春秋有短期的大暴雨,冬季則是綿延的小雨。除去東部高海拔地區,貝魯特很少有雪。

貝魯特國際機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25
(77)
31
(88)
36
(97)
37
(99)
42
(108)
40
(104)
37
(99)
37
(99)
37
(99)
38
(100)
33
(91)
29
(84)
42
(108)
平均高溫 °C(°F) 17
(63)
17
(63)
19
(66)
22
(72)
26
(79)
28
(82)
31
(88)
32
(90)
30
(86)
27
(81)
23
(73)
18
(64)
24
(75)
平均低溫 °C(°F) 11
(52)
11
(52)
12
(54)
14
(57)
18
(64)
21
(70)
23
(73)
23
(73)
23
(73)
21
(70)
16
(61)
13
(55)
17
(63)
歷史最低溫 °C(°F) −1
(30)
−1
(30)
2
(36)
6
(43)
10
(50)
13
(55)
18
(64)
17
(63)
16
(61)
11
(52)
5
(41)
−1
(30)
−1
(30)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190.9
(7.52)
133.4
(5.25)
110.8
(4.36)
46.3
(1.82)
15.0
(0.59)
1.5
(0.06)
0.3
(0.01)
0.4
(0.02)
2.3
(0.09)
60.2
(2.37)
100.6
(3.96)
163.8
(6.45)
825.5
(32.50)
平均降水天數(≥ 0.1 mm) 15 12 9 5 2 0 0 0 1 4 8 12 68
平均相對濕度(%) 69 68 67 69 71 71 73 73 69 68 66 68 69
月均日照時數 131 143 191 243 310 348 360 334 288 245 200 147 2,940
資料來源1:BBC天氣[22]
資料來源2:Danish Meteorological Institute (sun and relative humidity)[23]

分區

鴿子岩
行政區劃

貝魯特被分為12個地區:[24]

  • Achrafieh
  • Dar El Mreisse
  • Bachoura
  • Mazraa (Beirut)|Mazraa
  • Medawar
  • Minet El Hosn
  • Moussaitbeh
  • Port Beirut
  • Ras Beirut
  • Rmeil
  • Saifi
  • Zuqaq al-Blat

這些分區之下還有亞分區。[25]

黎巴嫩的12個巴勒斯坦難民營中的兩個位於貝魯特南郊,即Bourj el-Barajneh和Shatila,此外市政邊界裡還有一個Mar Elias難民營。[26]此外還有一些非正式的難民營。[27]

政府

貝魯特是黎巴嫩首都和政府所在地。[28]黎巴嫩議會、[29]所有的部和大部份外國大使館、領事館都位於此地。[30]

國際組織

貝魯特也是許多國際組織的總部,其中包括聯合國西亞經濟和社會委員會[31][32]阿拉伯航空運輸組織[33]阿拉伯銀行聯盟[34]和阿拉伯證券交易所聯盟。[35]國際勞工組織[36]UNESCO[37]的阿拉伯世界區域總部也位於此地。

宗教

貝魯特是地中海沿岸最多樣化的城市,這裡的宗教有基督教(天主教馬龍派希臘正教希臘天主教亞美尼亞宗徒教會、亞美尼亞天主教、敘利亞正教、羅馬天主教基督新教)和伊斯蘭教(遜尼派什葉派)以及獨立的德魯茲派。貝魯特大多數猶太教信徒自1975年黎巴嫩內戰爆發以後起,都永久地移居美國,現在主要居住在布魯克林紐約。貝魯特在黎巴嫩內戰中分成幾個部分,主要是穆斯林為主的西貝魯特和基督徒為主的東貝魯特。

教育

貝魯特大多數高等教育機構都是私立的,唯一的公立高等教育機構是黎巴嫩大學[38]有高等教育理事會負責統籌全市的大學、學院。[38]

貝魯特的私立學校有法國-黎巴嫩公立中學(Grand Lycée Franco-Libanais)、黎巴嫩美國社區學校、貝魯特國際學院等。[39]

貝魯特美國大學是該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1862年由美國清教傳教士成立。其他的大學有黎巴嫩美國大學英語Lebanese American University[40][41][42][43][44]美國科技大學英語Americ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巴拉曼大學英語University of Balamand貝魯特聖若瑟大學英語Saint Joseph University貝魯特阿拉伯大學黎巴嫩國際大學英語Lebanese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亥伽茲安大學全球大學貝魯特商學院英語École supérieure des affaires等。

交通

貝魯特-拉菲克·哈里里國際機場

貝魯特-拉菲克·哈里里國際機場位於此地南郊。貝魯特港是地中海東部最大的商業港口之一,也是通衢,與賽普勒斯之間有較頻繁渡輪往來。[45]

貝魯特與黎巴嫩及一些主要敘利亞城市之間有巴士往來,該城的巴士等公共運輸由多家私人公司負責,但也有上市公司「OCFTC」運營的巴士,該公司也經營鐵路運輸業。[46]

旅遊

在戰爭之前,貝魯特是很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有「中東巴黎」之美譽,有多家國際大酒店和繁榮的夜生活。在最近幾年裡,這個城市開始重建旅遊業,在毀壞的城市中心開始建設主要建築物和恢復工作,並建了一個新的散步道。在城市的其餘部分還保守時,已經可以穿著西式服飾,包括短褲和短裙了,但在宗教性建築里仍然是不允許的。

除了城市本身外,附近還有一些考古場所,包括 巴勒貝克比布魯斯,據說是世界是最古老的連續有人居住的城市。在馬札爾滑雪勝地這樣的勝地,可以在山上進行冬季滑雪

姊妹城市

貝魯特與以下城市是姊妹城市

參考文獻

  1. ^ UNdata | record view | City population by sex, city and city typ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Data.un.org (2012-07-23). Retrieved on 2012-12-18.
  2. ^ Պէյրութ Peyrut』 is in Western Armenian, spoken by Lebanese Armenians. In Eastern Armenian, the variation used in Armenia the city's name is Բեյրութ Beyrut』.
  3. ^ Reconstruction of Beiru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acalester College
  4. ^ Lebanon's Reconstruction: A Work in Progres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VOA News
  5. ^ Beirut: Between Memory and Desir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Worldview
  6. ^ GAWC World Cities -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Cities. Diserio.com. [2013-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22). 
  7. ^ Wise, Zach; Meek/, Miki. The 44 Places to Go in 2009 – Interactive Graphic. The New York Times (Beirut (Lebanon);Washington (DC);Galapagos Islands;Berlin (Germany);Las Vegas (Nev);Hawaii;Vienna (Austria);Doha (Qatar);Dakar (Senegal);Phuket (Thailand);Chicago (Ill);Dallas (Tex);Bhutan;Florida Keys;Rome (Italy);Cuba;Penang (Malaysia);Seychelles Islands;Florianopolis (Brazil);Copenhagen (Denmark);Monument Valley;Great Britain;Cologne (Germany);Reykjavík (Iceland);Red Sea;Egypt;Deauville (France);South Africa;India;Kazakhstan;Buffalo (NY);Madagascar;Tasmania (Australia);Stockholm (Sweden);Alaska;Pennsylvania;Zambia). 2009-01-11 [2009-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2). 
  8. ^ Beirut Travel Information and Travel Guide — Lebanon. Lonely Planet. 2009-03-24 [2009-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24). 
  9. ^ Beirut ranked 4th most expensive Mideast city | Business , Lebanon. The Daily Star. 2011-07-18 [2013-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0). 
  10. ^ Beirut ranks second for visitor spending in region | Business , Leban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Daily Star (2011-06-20). Retrieved on 2012-12-18.
  11. ^ Reconstruction of Beirut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16 January 2009., Macalester College
  12. ^ Lebanon's Reconstruction: A Work in Progress, VOA News
  13. ^ Beirut: Between Memory And Desire. Worldview. (原始內容存檔於3 March 2016). 
  14. ^ ISIS Claims Deadly Dual Beirut Bombings. ABC News. 12 November 2015 [25 August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1). 
  15. ^ 43 killed, 239 wounded in Beirut twin blasts; Islamic State claims responsibility. First Post. 13 November 2015 [13 November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2). 
  16. ^ Lebanon's government 'to resign over blast'. BBC News. 2020-08-10 [2020-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0) (英國英語). 
  17. ^ Urbina, Ian. "Behind the Beirut blast: the perils of abandoned ships and cargo".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August 11, 2020 [2022-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2). 
  18. ^ Lebanon's prime minister announces he will resign amid large protests following last week's Beirut blast. The Washington Post. 10 August 2020 [10 August 2020]. 
  19. ^ Beirut port ablaze, weeks after massive blast. CNN. [10 September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1). 
  20. ^ 20.0 20.1 Beirut – The Pearl of the Middle East[失效連結]
  21. ^ Howstuffworks "Geography of Beirut". Geography.howstuffworks.com. [2009-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8). 
  22. ^ Average Conditions: Beirut International Airport. BBC. [March 2,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9). 
  23. ^ Cappelen, John; Jensen, Jens. Libanon - Beyrouth (PDF). Climate Data for Selected Stations (1931-1960). Danish Meteorological Institute: 167. [March 2, 20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4-27) (丹麥語). 
  24. ^ Beirut's Official Webcite. [2008-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21). 
  25. ^ Beirut's Official Website. Beirut.gov.lb. [2009-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2). 
  26. ^ Southern suburban districts include Chiyah, Ghobeiry (Bir Hassan, Jnah and Ouzai are part of the Ghobeiry municipality), Haret Hreik, Burj al Barajneh, Laylake-Mreijeh, Hay al Sillum and Hadath. Eastern suburbs include Burj Hammoud, Sin el Fil, Dekwane and Mkalles. Hazmiyeh is also considered as an eastern suburb with its close proximity to the capital. Lebanon refugee camp profiles. UNRWA. 31 December 2006 [2008-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09). 
  27. ^ Sherifa Shafie. Palestinian Refugees in Lebanon (PDF). Force Migration. [2008-04-1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05-28). 
  28. ^ Great Lebanon — TIME. TIME. 1926-06-07 [2009-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3). 
  29. ^ Beirut from the sky, Parliament Square, Ryad el Solh square. Lebanonpanorama.com. [2009-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0). 
  30. ^ Links. Web.archive.org. 2007-10-12 [2009-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2). 
  31. ^ ICPD+5 NEWS BULLETIN,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Retrieved 15 November 2007.
  32. ^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Western Asia. Escwa.org.lb. [2010-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19). 
  33. ^ Arab Air Carriers Organization. Aaco.org. [2010-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8). 
  34. ^ Union of Arab Banks. uabonline.org. [2011-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16). 
  35. ^ Union of Arab Stock Exchanges. arabstockexchanges.org. [2011-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05). 
  36. ^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Lebanon). Ilo.org.lb. [2010-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5). 
  37. ^ UNESCO Beirut. Web.archive.org. [2010-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10). 
  38. ^ 38.0 38.1 Lebanon – Education system RTF (26.5 KiB), Unesco.org
  39. ^ Educalys website. Educalys.edu.lb. [2011-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2). 
  40. ^ NCUSAR Study Abroad Opportunity. Ncusar.org. [2010-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5). 
  41. ^ International Served By Pappas Consulting. Pappas-consulting.com. [2010-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0). 
  42. ^ Blog Archive » About LAU. Universities of Lebanon. 2010-03-15 [2010-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7). 
  43. ^ International Colleagues, International Accreditation Activities, Canada, PDF, ACPE – 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Pharmacy Education. Acpe-accredit.org. 2004-06-30 [2010-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4-17). 
  44. ^ About LAU | Charter and Accreditation. LAU. [2010-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29). 
  45. ^ Transportation & Communication. Ikamalebanon.com. [17 Januar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02). 
  46. ^ Beirut Transport. [2015-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4). 
  47. ^ 47.00 47.01 47.02 47.03 47.04 47.05 47.06 47.07 47.08 47.09 47.10 Twinning the Cities. City of Beirut. [2008-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1). 
  48. ^ Isfahan,Beirut named sister cities. MNA. [2007-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2). 
  49. ^ Sister Cities of Istanbul. [2007-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7). 
  50. ^ Beirut,Lebanon. Lacity.org. [2009-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2). 
  51. ^ Yerevan - Twin Towns & Sister Cities. Yerevan Municipality Official Website. © 2005—2013 www.yerevan.am. [2013-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52. ^ ԵՐԵՎԱՆԻ ՔԱՂԱՔԱՊԵՏԱՐԱՆՊԱՇՏՈՆԱԿԱՆ ԿԱՅՔ [Yerevan expanding it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 [2013-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2) (亞美尼亞語).  外部連結存在於|publisher= (幫助)

擴展閱讀

  • Chantal Pontbriand, ed., Beyrouth = Beirut: It's not Easy to Define Home, special issue (the entire 203 p.) of Parachute (Montréal, Qué.), no. 108 (Oct.-Dec. 2002). N.B.: In, variously, English and/or French.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