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奧第·安德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奧第·安德烈
Ady Endre
出生1877年11月22日
羅馬尼亞薩圖馬雷縣克瓦什鄉
逝世1919年1月27日(1919歲—01—27)(41歲)
布達佩斯

奧第·安德烈匈牙利語Ady Endre,1877年11月22日—1919年1月27日),匈牙利詩人、記者。其作品一直堅定地呼籲社會發展與進步,對愛情、信念、愛國主義等主題進行探索,形式上受象徵主義影響,既保留了古典詩歌格律嚴謹、韻律和諧的特點又以豐富的想像、大膽的比喻、磅礴的氣勢表達對未來的憧憬。[1]

生平與創作

早年

奧第生於現羅馬尼亞薩圖馬雷縣克瓦什鄉一個沒落的加爾文派貴族家庭[2]。1892-1896年在札勒烏的加爾文派學校上學,1896年在當地刊物上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詩作。奧第後進入德布勒森學院學習法律,退學後於1899年成為《自由報》記者,同年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部詩集《詩歌集》。他很快厭煩了德布勒森的生活,到奧拉迪亞追求發展。1903年他發表了另一部詩集,但仍未引起影響。[3]

偉大的詩人

奧第喜歡來的EMKE咖啡館原址,也是文學團體「明天」的成立處

1903年奧第遇到了Adél Brüll Diósy一位居住在巴黎的富裕已婚女士,奧第在詩中稱其為Léda。抱著對她的愛意,奧第在1904到1911年間七次旅居巴黎,接觸到了法國文壇上的各種流派,逐漸受到象徵主義詩歌的影響,特別是波德萊爾保羅·魏爾倫對他影響很大。1906年他發表了第三部詩集《新詩集》,這意味著匈牙利現代詩歌的誕生[1],其中的《新水上行舟》表達了詩人對新時代的遠大抱負,而《在匈牙利荒原上》則用匈牙利荒原來象徵匈牙利社會的封建落後、死氣沉沉。隨後的《鮮血與黃金》更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成功和批評家的讚揚。

1907年他因為要再次前往巴黎,只能辭去了布達佩斯日報的記者職務。他的創作贏得了進步力量的支持,也招來了反對和批評。他寫了《我不是匈牙利人嗎?》來反擊那些說他詩歌晦澀難懂,缺乏愛國主義精神的攻擊。1908年《西方》期刊發表了奧第的詩歌和散文,之後奧第一直在這份進步期刊發表作品。同年他和Mihály Babits、鮑拉日·貝拉等人組成文學團體「明天」。從1909年起,梅毒開始嚴重損害奧第的健康,對他的攻擊也達到高潮,但他寫了《裴多菲不妥協》一文進行反擊[4]

最後的歲月

1919年1月29日 奧第葬禮

1912年奧第開始擔任《西方》雜誌的編輯,發表了《播火者》、《向革命邁進》等詩歌配合鬥爭高漲的形勢,因此他遭到官方輿論的攻擊,處境愈發艱難。1914年斐迪南大公遇刺後,奧第覺察到戰爭的鄰近。他認識的很多人都對戰爭持樂觀態度,這讓對未來擔憂的他倍感孤立。同年他發表《在時代的篩子上》,指出匈牙利如果繼續停滯不前,一定會被時代拋棄。

1916年他再次受到官方輿論攻擊,報紙和期刊都無法發表他的作品,直到1918年他才出版了自己的最後一部詩集《站在死者的前列》。奧第看到了1918年匈牙利革命,並拖著病體參加了匈牙利民主共和國的成立典禮[4]。他去世後被葬在阜姆路墓地[5]

參考來源

  1. ^ 1.0 1.1 李孝風. 奥第.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 [2024-08-19]. 
  2. ^ Judit Frigyesi, Béla Bartók and Turn-of-the-century Budapes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p. 47 [1]
  3. ^ (匈牙利語) Endre Ady,105. WESSELÉNYI
  4. ^ 4.0 4.1 李孝風. 外国名作家传(上)奥第.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48–51. 
  5. ^ 奥第墓地. [2024-08-19].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