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尼·布伦纳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德尼·布伦纳诺贝尔奖得主
Sydney Brenner
埃丝特·莱德伯格衮特·史坦特英语Gunther Stent、西德尼·布伦纳与乔舒亚·莱德伯格,1965年
出生(1927-01-13)1927年1月13日[1]
 南非联邦德兰士瓦省杰米斯顿
逝世2019年4月5日(2019岁—04—05)(92岁)
 新加坡
国籍 南非
母校
知名于
奖项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生物学
机构
论文The physical chemistry of cell processes: a study of bacteriophage resistance in Escherichia coli, strain B(1954)
博士导师西里尔·欣谢尔伍德[8][9]
博士生
受影响自弗雷德里克·桑格[12]

西德尼·布伦纳[注 1]CHFRS(英语:Sydney Brenner,1927年1月13日—2019年4月5日[14]),南非生物学家,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教育和早期生活

布伦纳出生在南非小镇杰米斯顿。他的双亲是犹太移民英语South African Jews。父亲1910年从立陶宛来到南非,而母亲于1922年从拉脱维亚的首都里加移居南非[15]。他有一个妹妹Phyllis[16][17]

布伦纳在杰米斯顿高中[1]金山大学接受教育后,在牛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职业和研究

1960年代,布伦纳在分子生物学领域成就突出。1961年,他与佛朗西斯·克里克通过克里克-布伦纳实验解释了蛋白质翻译的三元码,发现了移码突变。这个发现提供了遗传密码前期解释。之后他专注于秀丽隐杆线虫的研究。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程序化凋亡)的遗传调控机理。2002年12月,他的诺贝尔演讲的题目为"Nature's Gift to Science",介绍了线虫动物门,他被认为选择了正确研究方向,并选择了正确的生物体[18]

布伦纳创建了分子科学研究院英语Molecular Sciences Institute(Molecular Sciences Institute),他还和多所研究机构有合作关系,如美国索尔克生物学研究所、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院英语Institute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Institute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霍华德休斯医学院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珍妮莉娅法姆研究学院珍利亚农场研究园区)。并且他在期刊《现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设有专栏“Loose Ends”,以敏锐的科学视角和辛辣的文笔而著称。2001年他出版了专著A Life In Science

他也是在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科学理事[19],以及在那里作为遗传学教授[5]

2006年10月11日,布伦纳被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局授予国家科学技术奖章,表彰他为新加坡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20]

荣誉

外国勋章奖章

注释

  1. ^ 也作悉尼·布伦纳[13]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BRENNER, Sydney需要付费订阅. 英国名人录. ukwhoswho.com 2015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布卢姆斯伯里出版公司旗下A & C Black).  需要订阅或英国公共图书馆会员资格 需付费查阅
  2. ^ Brenner, S. The genetics of Caenorhabditis elegans. Genetics. 1974, 77 (1): 71–94. PMC 1213120可免费查阅. PMID 4366476. 
  3. ^ Sulston, J.; Brenner, S. The DNA of Caenorhabditis elegans. Genetics. 1974, 77 (1): 95–104. PMC 1213121可免费查阅. PMID 4858229. 
  4. ^ Sydney Brenner EMBO profile. people.embo.org. Heidelberg.: 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 [2016-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7). 
  5. ^ 5.0 5.1 Sydney Brenner PhD. scripps.edu. [2016-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2). 
  6. ^ Janelia Farm: Sydney Brenner. hhmi.org. [2016-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7). 
  7. ^ Research Units | Okinaw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aduate University OIST. Oist.jp. 2016-02-01 [2016-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7). 
  8. ^ 8.0 8.1 8.2 Sydney Brenner Academic Tree. neurotree.org. [2016-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8). 
  9. ^ Thompson, H. Cyril Norman Hinshelwood 1897-1967. Biographical Memoir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London: Royal Society). 1973, 19: 374. doi:10.1098/rsbm.1973.0015. 
  10. ^ Rubin, Gerald Mayer. Studies on 5.8 S Ribosomal RNA. (PhD论文).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74 [2016-12-13]. OCLC 50055346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 
  11. ^ White, John Graham. Computer Aid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Nervous System of Caenorhabditis Elegans. (PhD论文).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74 [2016-12-13]. OCLC 1807020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7). 
  12. ^ Elizabeth Dzeng. How Academia and Publishing are Destroying Scientific Innovation: A Conversation with Sydney Brenner.. kingsreview.co.uk. 2014 [2016-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5). 
  13. ^ 對我國生物醫藥科學有重大貢獻 醫學諾獎得主布倫納博士逝世 | 聯合早報. 联合早报. 2019-04-06 [2024-03-24] (中文(繁体)). 
  14. ^ Nobel laureate Sydney Brenner, who helped place Singapore on biotech world stage, dies at 92. [2019-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5). 
  15. ^ 诺贝尔官方网站关于悉尼·布伦纳介绍. [2007-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4). 
  16. ^ Sydney Brenner - Autobiography. nobelprize.org. [28 Sept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4). 
  17. ^ Brenner, Sydney (1927- ) World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encyclopedia.com. [27 Jul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0). 
  18. ^ 诺贝尔官方网站悉尼·布伦纳演讲
  19. ^ Profil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cripps.edu; accessed 28 July 2016.
  20. ^ 布伦纳被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局授予国家科学技术奖章. [2007-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0). 
  21. ^ (日语)平成29年春の外国人叙勲受章者名簿 (PDF). 内阁府. 2017-04-29 [2022-05-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