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冯·拜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道夫·冯·拜尔
1905年的阿道夫·冯·拜尔
出生约翰·弗里德里希·威廉·阿道夫·拜尔
(1835-10-31)1835年10月31日
德意志邦联普鲁士柏林
逝世1917年8月20日(1917岁—08—20)(81岁)
德意志帝国巴伐利亚施塔恩贝格
国籍德国
母校柏林洪堡大学
知名于合成靛蓝酚酞荧光素
配偶阿德莱德·班德曼(结婚于1868年,育有3名子女)
奖项戴维奖章(1881)
诺贝尔化学奖(1905)
艾略特·克雷松奖章(1912)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有机化学
机构柏林洪堡大学
柏林工业大学
斯特拉斯堡大学
慕尼黑大学
博士导师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冯·斯特拉多尼茨
博士生赫尔曼·埃米尔·费歇尔
约翰·内夫
维克多·维利格
卡尔·利伯曼
卡尔·格雷贝

约翰·弗雷德里克·威廉·阿道夫·冯·拜尔(德语:Johann Friedrich Wilhelm Adolf von Baeyer发音:[ˈbaɪɐ];1835年10月31日—1917年8月20日),德国化学家,因成功合成了靛蓝[1]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2]

生平与事业

拜尔在1835年出生于柏林,父亲是一名有名的路德教派大地测量学家,母亲则从犹太教家庭改宗基督教。拜尔初在柏林大学攻读数学物理,之后前往海德堡大学,在罗伯特·本生的指导下学习化学。毕业后,拜尔回到柏林,在弗里德里希·凯库勒的实验室进行研究,1858年获得博士学位。当凯库勒成为根特大学的教授时,他也跟随他去了那里。1860年,拜尔在柏林贸易大学担任讲师,并在1871年前往斯特拉斯堡大学担任教授。1875年,他接替尤斯图斯·冯·李比希慕尼黑大学教授位置。[3]

拜尔的辉煌成就包括植物染料靛蓝的说明与合成,发现酚酞,研究聚乙炔𨦡盐亚硝基化合物尿酸衍生物(包含巴比妥类药物的母体化合物:巴比妥酸)。1869年,他是第一位提出正确的吲哚化学式的化学家,他的理论化学贡献包括三键的应变理论及小型环的环张力[4]

1871年,拜尔发现酚酞是由邻苯二甲酸酐缩合反应及在酸性条件下2当量的苯酚所合成的,并且因此而得名。同年,他也是第一个成功合成荧光素(类似于由微生物自然合成的荧光嗜铁素)的科学家。拜尔一开始命名他所发现的荧光素为间苯二酚酞(英文:resorcinphthalein),因为是用邻苯二甲酸酐间苯二酚所合成的,直到1878年被正名为荧光素。1872年,拜尔尝试使用苯酚甲醛制造树脂产物,这个也提供了灵感使里欧·贝克兰成功将酚醛作为商业用途。

1881年,皇家学会授予戴维奖章给拜尔以肯定他的靛蓝合成贡献。1884年,他被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的外籍荣誉会员。1905年,为了感谢拜尔的有机染料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研究对于有机化学和化工行业的巨大进步,他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作为在全球众所周知的科学家,拜尔继续在有机化学领域贡献直到他逝世为止。

约翰·弗雷德里克·威廉·阿道夫·拜尔通常被简称为阿道夫·拜尔直到他的50岁生日,他被提高到了世袭贵族的地位,因此改名为约翰·弗雷德里克·威廉·阿道夫·冯·拜尔,简称为阿道夫·冯·拜尔。

贡献

参考文献

  1. ^ Adolf Baeyer; Viggo Drewsen. Darstellung von Indigblau aus Orthonitrobenzaldehyd [Preparation of blue indigo from o-nitrobenzaldehyde]. Berichte der deutschen chemischen Gesellschaft. 1882, 15 (2): 2856–2864 [2015-01-19]. doi:10.1002/cber.1882015022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3). 
  2. ^ Adolf von Baeyer: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for Chemistry 1905 Armin de Meijere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Volume 44, Issue 48 , Pages 7836 – 7840 2005 Abstract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2-12-10
  3.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11.
  4. ^ Adolf Baeyer. Ueber Polyacetylenverbindungen (Zweite Mittheilung) [On polyacetylene compounds (Part II)]. Berichte der deutschen chemischen Gesellschaft. 1885, 18 (2): 2269–2281 [2015-01-19]. doi:10.1002/cber.188501802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See especially pages 2277-2281.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