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绝灭
《IUCN 红色名录》物种濒危等级 |
---|
灭绝 |
受威胁 |
低危(LR) |
其他 |
2.3版名录(启用于1994年)中的等级 3.1版名录(启用于2001年)中的等级,“依赖保育”及其父类别“低危”被取消 |
野外绝灭(英语:Extinct in the Wild,或缩写为EW)是一种保护现状,当某一物种或其亚种,其已知的个体仅存活于圈养的环境、或是其种群需经过野放后才能够回归其历史上存在的地点时,就会被分类至此保护现状。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2008年版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有37个动物种群和28种植物被纳入了野外灭绝类别之中。
物种例子
- 巴巴里狮(野外灭绝于1922年)
- 剃刀嘴凤冠雉(野外灭绝于1987或1988年)
- 怀俄明蟾蜍(野外灭绝于1991年)
- 华南虎(野外灭绝于1994年)
- 夏威夷乌鸦(野外灭绝于2002年)
- 侏儒卢旺达睡莲(野外灭绝于2008年)
- 达氏鲟(野外灭绝于2022年)
再引入
再引入,或称为野放,是一种经过仔细考虑后将物种重新放归大自然的一种做法。一般可从圈养、或其他地区的亚种中挑选合适的个体进行野放。这做法除了适合野外已灭绝的物种外,一些濒危物种也可透过此方法得以回归大自然。 虽然如此,但将已在野外灭绝的物种野放,在实际运作上却异常困难,即使其生境已得到复原也不例外。其中一个主因是牠们可能已缺乏了应有的求生技能。这些一般由其双亲教导的生存技俩,在圈养的环境下经已失去。换句话说,即使该物种的基因得以延续,但其族群间的弥因已经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