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語言
瀕危語言(endangered language)指的是使用人數越來越少的、行將滅絕的語言。
語言瀕危性的鑑定
脆弱(Vulnerable) 危險(Definitely Endangered) 重大危險(Severely Endangered) 極度危險(Critically Endangered) 1950年以後滅絕(Extinct) |
在語言學中並沒有形成對語言瀕危性鑑定的統一方法。判斷的標準有許多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的2009版世界瀕危語言地圖冊(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1][2]將語言按現狀分爲6個等級,分別是:
- 無危:被群體內所有年齡層使用,且跨年齡層傳播順暢無阻。
- 脆弱:被群體內絕大多數兒童使用,但被限於特定場景或領域(如在家)。
- 危險:在群體內不再被兒童作爲母語在家學習。
- 重大危險:多被群體內祖父母一代使用;群體內的父母一代能夠理解該語言,但並不會對同年齡層或其兒童使用。
- 極度危險:僅被群體內祖父母一代部分地、偶爾地使用。
- 滅絕:1950年以來失去了所有使用者的語言。
有些語言,儘管使用的人數上萬,也仍然被鑑定為瀕危語言,因爲該語言只有越來越少的青少年和兒童把它作爲第一語言學習使用。例如中國境內一些弱勢的漢語方言。相比之下,處在文明邊緣的一些語言,即使使用人數不足百人,只要該語言的所有使用者(包括青少年和兒童)仍然把該語言作爲主要的(或唯一的)交流語言,那麼這門語言的前景就被認爲是樂觀的。
造成語言瀕危的因素
造成語言瀕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語言外部的因素,例如使用人口少分佈雜、族群分化、民族融合、社會轉型等;也包括語言自身的因素,如弱勢語言或是沒有書寫系統的語言的使用者,往往會發現該語言的詞彙和語法功能無法滿足社會複雜交流的需要。一般而言,瀕危語言都是失去了國家形態的少數民族語言或區域語言。在當今世界,資訊的全球化和不恰當的語言政策更是加速了優勢語言的興旺和弱勢語言的式微。此外,語言的瀕危還牽涉到語言使用者對自己母語的忠誠度等問題,有些族群在母語受到強勢語言威脅時會採取強烈的反抗以爭取權利,而有些族群則自願放棄將母語傳遞給下一代。不同的瀕危語言,由於社會和歷史背景的不同,語言特點又有所差異,因而造成語言瀕危的因素也不盡相同。
語言多樣性的現狀
全球範圍
根據聯合國估計,目前世界上現存七千多種語言中,有一半的語言只有不到一萬名使用者,四分之一的語言只有不到一千名使用者。並且,除非採取有效措施,否則在一個世紀之內這些語言(至少3000種)都會滅絕。
中國大陸
目前中國大陸少數民族語言的多樣性正在遭受嚴峻的威脅。譬如作為口語的滿語現在只有在黑龍江省黑河市、齊齊哈爾市富裕縣三家子村等少數邊遠村屯有大約100人能聽懂,約50位老人能說。塔塔爾族總人口5000餘人,但是塔塔爾語的使用人口不到1000人;赫哲語的使用者只有十幾位60歲以上的老人;仙島語(阿昌族一個支系使用的語言)的使用人數也僅為百人左右;此外瀕危的語言還有土家語、仫佬語等。
中國大陸有120多種少數民族語言,只有50多種語言有文字,而只有22種文字實際被使用。沒有文字的語言,使用人數都少於萬人,僅僅保留在老人的山歌、傳説等口頭語言形式中,實際上處在消亡的邊緣。而中國大陸漢語族語言中,由於80年代後龐大的流動人口的衝擊再加上推廣普通話的力度加大,相當多的弱勢方言已經處在瀕危的境地,而逐步被強勢方言或普通話取代,更有許多兒童方言能力下降甚至不會使用原本的母語方言,如吳語、閩北語、晉語等。也有城市外來人口越來越多甚至超過本地人口數量造成本土人原本的方言邊緣化,不得不選擇通用的普通話在本地交流。如廣東省內的深圳市,在1978年改革開放的初期,被規劃為經濟特區以後,大量外來人口前往深圳務工或定居,使得深圳的外來人口大幅增加,並超過原先的本地人口,導致說粵語的人口在深圳並沒有像在廣州、粵西等廣東省其他地區,以及香港和澳門那樣普遍,民間反而以普通話交流的居多,而成為廣東的「特例」。類似情況也存在於北京、上海、杭州等其他比較發達的城市。以上海為例,上海本處於吳語區,但是因為上海的外來人口太多,間接導致吳語在上海的地位下降。
香港
目前香港手語正在受嚴峻的威脅[3]。由於1880年,國際聾人教育會議廢除手語教學,認為它會妨礙聾人融入社會。自此140年,手語都被遏制。根據香港統計處出版的2008年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數據指出[4],92,200人有不同程度的聽覺困難,其中8,600人已完全失聰,他們溝通時會使用香港手語。直到2011年,有網站將香港手語列入瀕危語言,僅剩9,000個使用者[5]。
臺灣
臺灣語言達四十多種,其中原住民的語言有多種面臨滅絕的危機,包括平埔族以及其他已認證的各原住民族語。近年來年輕人皆以華語(臺灣稱國語)作為主要語言,可能在幾十年後再也沒有人能夠全用自己族群的傳承語交談。目前臺灣的傳承語如台語、客話都有數百萬人在使用,但是能說流利母語的人數也逐年在降低。
2010年代,政府與民間已認識到台語、客家語等亦屬瀕危語言[6][7][8][9],雖符合危險(definitely endangered)或重大危險(severely endangered),然而臺灣不具備向UNESCO提出申請之資格[10],因此無法正式列入聯合國瀕危語言列表名單。
關於瀕危語言的辯論
對於語言多樣性的流失,有不止一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爲瀕危語言的滅亡是難以估量的損失,因此要不惜一切代價拯救它們。這個觀點的理由包括:
- 這些即將消失的語言能夠為語言學家、認知科學家和哲學家研究人類的思維提供大量的寶貴資料。
- 本土語言是該地區的文化和自然資源的唯一載體,是不可替代的。
- 語言能夠幫助人們了解人類的歷史。
- 語言可以更好分辨出來自哪裏。
而另一種觀點認爲語言多樣性是一種浪費,其消失不但不可惜,而且還應當被政策所鼓勵,所有的語言都應當被一種或幾種強勢語言所取代。這個觀點的理由包括:
- 更少的語言意味着人們能夠更輕鬆、更徹底地交流。
- 更少的語言可以省掉多語資源翻譯流通的昂貴費用。
- 更少的語言可以讓人們沒有因雙方語言不通而地域歧視的思想,使得人們的字典里沒有「鳥語」一詞說法。
復興瀕危語言
有兩種方法來補救瀕危語言,它們分別是語言檔案編制和語言復興。
語言檔案編制是指將該語言的語法、詞彙、句法以及一些民間文學形式按照語言學科學的方式完整記錄下來的過程。語言復興是指通過政治、媒體或教育的手段來增加某種瀕危語言的使用者數目的過程。
在台灣,公視於2003年設立客家電視台,曾播出客語教學節目,並且常以客語為動畫或戲劇、電影進行配音,但電視上播出的客語配音經常不能同時收錄於DVD或BD的音軌中。2004年,原民會委託台視成立原住民族電視台,並於隔年開播。台語復興方面,2019年以前僅少數民間頻道製播台語的電視劇或新聞節目,但一直缺乏以台語為主的電視台。而隨着2018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立法保障各族群語言與華語擁有平等的地位,隔年才以此為法源同樣由公視成立公視台語台,全時段播放台語節目。2000年起施行的《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明定鐵公路等大眾運輸工具及車站除華語外需有閩南語(台語)及客語播音,馬祖地區需加上閩東語,原住民族主要居住地需加上原住民語言(如台鐵東部幹線有阿美族語播音)。
在香港有慈善機構龍耳推廣「兩文四語」,兩文為中文和英文,四語為粵語、英語、普通話和香港手語,也促請香港政府增撥資源支持手語教育。此外,培訓了10位以手語作為母語的聾人,擔任手語導師,並提供手語班,不但為聽覺有困難人士提供無障礙的社會,也籍此希望挽救香港手語的瀕危語言[11]。
新西蘭原住民的毛利語被聯合國列作瀕危語言。在1982年,毛利人建立了「語言巢」,提供場所讓老人將毛利語傳承給年輕世代。1987年新西蘭政府年通過了「毛利語言法」,將毛利語定為官方語言,並通過成立毛利語電視臺與開設毛利語語言班等措施,鼓勵毛利族和新西蘭境內其他族裔增加使用毛利語。[12]
註釋
- ^ Previous editions of the Atlas (1996, 2001). new edition of the Atlas of endangered languages. UNESCO. 2012 [2014-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2).
- ^ 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 UNESCO.org. 2010 [2018-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2).
- ^ 香港手語瀕臨滅絕,聽障人士活在孤立境地?. 端傳媒. 2017-04-28 [2021-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31) (中文(香港)).
- ^ 政府統計處《第四十八號專題報告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詳見第77頁的第6.8段。
- ^ 恐怖日佔回憶 用手講更血淋淋. 蘋果日報 (香港). 2014-09-17 [2014-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2) (中文(香港)).
- ^ Holo台語流失. [2019-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2).
- ^ 「不講,文化會消失」家長變校長 旅美台僑辦台語學校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19-02-21
- ^ 台語不能稱為台語?民團反駁:難道台大也不能稱為台大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依聯合國的指標,原住民語言、客語、台語都在「確定有危機」到「極端嚴重危機」的等級」,2018-12-20
- ^ 世界母語日反思 當我們只會用「母湯」取代「毋通」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19-02-21
- ^ 世界遺產在臺灣:過去、現在與未來. [2019-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31).
- ^ 「龍耳」推廣兩文四語. 成報. 2012-02-05 [2014-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4) (中文(香港)).
- ^ 吉娃詩‧叭萬. 從紐西蘭毛利族的語言巢看台灣的 原住民母語教學 (PDF). 台灣國際研究季刊. Spring 2006, 2 (1): 163–184 [2024-10-20].
參考文獻
- 徐世璇,2001,《瀕危語言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 戴慶夏等,2004,《中國瀕危語言個案研究》,民族出版社
延伸閱讀
- Ahlers, Jocelyn C. Special issue: gender and endangered languages. Gender and Language (Equinox). September 2012, 6 (2) [2016-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6).
- Abley, Mark. Spoken Here: Travels Among Threatened Languages. London: Heinemann. 2003.
- Crystal, David. Language Deat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978-0521012713.
- Evans, Nicholas. The Last Speaker is Dead – Long Live the Last Speaker!. Newman, Paul; Ratliff, Martha (編). Linguistic Field Wor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50–281..
- Hale, Kenneth; Krauss, Michael; Watahomigie, Lucille J.; Yamamoto, Akira Y.; Craig, Colette; Jeanne, LaVerne M. et al. 1992. Endangered Languages. Language, 68 (1), 1–42.
- Harrison, K. David. 2007. When Languages Die: The Extinction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and the Erosion of Human Knowledge. New York and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518192-1.
- McConvell, Patrick; Thieberger, Nicholas. Keeping Track of Language Endangerment in Australia. Cunningham, Denis; Ingram, David; Sumbuk, Kenneth (編). Language Diversity in the Pacific: Endangerment and Survival. Clevedon, UK: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6: 54–84. ISBN 1853598674.
- McConvell, Patrick and Thieberger, Nicholas. 2001. State of Indigenous Languages in Australia – 2001 (PDF)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ustralia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Second Technical Paper Series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and Heritage, Canberra.
- Nettle, Daniel and Romaine, Suzanne. 2000. Vanishing Voices: The Extinction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Skutnabb-Kangas, Tove. Linguistic Genocide in Education or Worldwide Diversity and Human Rights?.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0. ISBN 0-8058-3468-0.
- Zuckermann, Ghil'ad and Walsh, Michael. 2011. 'Stop, Revive, Survive: Lessons from the Hebrew Revival Applicable to the Reclamation, Maintenance and Empowerment of Aboriginal Languages and Cultur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ustr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Vol. 31, No. 1, pp. 111–127.
- Austin, Peter K; Sallabank, Julia (編). Cambridge Handbook of Endangered Languag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521-88215-6.
- Fishman, Joshua. 1991. 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Cleven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 Ehala, Martin. 2009. An Evaluation Matrix for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In Susanna Pertot, Tom Priestly & Colin Williams (eds.), Rights, Promotion and Integration Issues for Minority Languages in Europe, 123–137. Houndmills: PalgraveMacmillan.
- Landweer, M. Lynne. 2011. Methods of Language Endangerment Research: a Perspective from Melanes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212: 153–178.
- Lewis, M. Paul & Gary F. Simons. 2010. Assessing Endangerment: Expanding Fishman’s GIDS. Revue Roumaine de linguistique 55(2). 103–120. Online version of the article.
- Hinton, Leanne and Ken Hale (eds.) 2001. The Green Book of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in Practice.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 Gippert, Jost; Himmelmann, Nikolaus P. and Mosel, Ulrike (eds.) 2006. Essentials of Language Documentation (Trends in Linguistics: Studies and Monographs 178).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 Fishman, Joshua. 2001a. Can Threatened Languages be Saved? 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Revisited: A 21st Century Perspective.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 Dorian, Nancy. 1981. Language Death: The Life Cycle of a Scottish Gaelic Dialect. Philadelphia, 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 Campbell, Lyle and Muntzel, Martha C.. 1989. The Structural Consequences of Language Death. In Dorian, Nancy C. (ed.), Investigating Obsolescence: Studies in Language Contraction and Death, 181–9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Boas, Franz. 1911. Introduction. In Boas, Franz (ed.) Handbook of American Indian Languages Part I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Bureau of American Ethnology Bulletin 40), 1–83.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 Austin, Peter K. (ed.). 2009. One Thousand Languages: Living, Endangered, and Lost.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and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One Thousand Languages: Living, Endangered and Lost,」 edited by Peter K. Aust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http://www.economist.com/node/1248345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