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尼狄·約瑟夫·芬威克
主教大人 班尼狄·約瑟夫·芬威克 SJ | |
---|---|
波士頓主教 | |
主教區 | 波士頓 |
任命 | 1825年5月10日 |
就任 | 1825年12月21日 |
卸任 | 1846年8月11日 |
前任 | 讓-路易斯·萊費弗爾·德切弗勒斯 |
繼任 | 約翰·伯納德·菲茨柏特歷 |
聖秩 | |
晉鐸 | 由萊納德·尼爾 於1808年3月12日晉鐸 |
晉牧 | 由安布羅斯·馬雷查爾 於1825年11月1日晉牧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美國馬利蘭州倫納德頓 | 1782年9月3日
逝世 | 1846年8月11日 美國麻省波士頓 | (63歲)
教派 | 天主教會 |
母校 | |
簽名 |
班尼狄·約瑟夫·芬威克SJ(英語:Benedict Joseph Fenwick,1782年9月3日—1846年8月11日)是美國天主教神父兼耶穌會士,1817和1825年兩度當上喬治城學院校長但任期都很短。他在麻省創辦聖十字學院,還在紐約、波士頓設立許多教育機構,1825年當上波士頓主教直至1846年謝世。
芬威克生於馬利蘭州,加入耶穌會後從1809年起任紐約聖伯多祿堂副牧師。接下來他先後出任老聖巴德利爵主教座堂牧師、紐約副主教、宗座署理。1817年芬威克當上第十任喬治城學院校長,但幾個月就離職受命解決南卡羅萊納州查理斯頓聖母教堂長期存在的教派分裂問題。他留在查理斯頓擔任巴爾的摩總教區副主教,直到1822年返回喬治城大學,幾年後代理校長職務。
芬威克1825年當上波士頓主教,同期大量愛爾蘭移民令波士頓天主教徒激增,但教眾面臨強烈的排外和反天主教情緒威脅,在1834年烏蘇林修道院焚毀之際達到高潮。芬威克受到生命威脅,愛爾蘭裔組建蒙哥馬利衛隊。為解決教區衝突,芬威克最後對波士頓涉事教堂下達教務禁令。他在波士頓總教區創辦教堂、學府、慈善機構、報紙,如《領航報》、聖十字學院,紐英倫全境因此受益。
早年經歷
1782年9月3日,班尼狄·約瑟夫·芬威克生於馬利蘭州倫納德頓比弗丹莊園[1],父母喬治·芬威克二世是測量員並經營種植園,母親瑪嘉烈本姓梅德利,婚後隨夫姓[2]。父輩祖上源自東北英格蘭諾森伯蘭郡,喬治的太爺卡斯伯特1633年隨「方舟號」與「鴿號」來到新大陸,是英屬馬利蘭省首批天主教移民[3]。班尼狄的哥哥以諾·芬威克也是知名耶穌會士且當過喬治城學院校長[4],侄兒愛德華·芬威克加入道明會並當上辛辛那提主教[5]。
一家人從倫納德頓遷至哥倫比亞特區喬治城,芬威克1793年進入喬治城學院[2]。他想從事神職,1801年開始攻讀神學[1],憑良好成績取得最高學術榮譽。他學完哲學後當上教授[6],留校任教至1805年[2]。
1805年芬威克進入巴爾的摩聖母神學院,但只深造一年[1]。此時遭教皇鎮壓的耶穌會即將在美國恢復[7],1806年10月10日恢復時芬威克和哥哥便屬首批共六名見習會士[1][7]。1808年3月12日,巴爾的摩總教區助理主教萊納德·尼爾在喬治城學院把芬威克晉鐸神父[7]。
紐約傳道
1808年11月[8],芬威克與安東尼·科爾曼受命前往紐約傳道,負責市內僅有的天主教堂聖伯多祿堂[7]。他協助創辦該市第二所耶穌會院校:紐約文學研究所[9],屬喬治城學院分支,由四名耶穌會學者任教[10],芬威克當校長[8]。1808年新校在茂比利街宅邸開學[10],街對面後來建起老聖巴德利爵主教座堂[11]。1809年9月學校遷至百老匯,1810年3月又搬到紐約邊界以北的「遙遠鄉間」[10],位置便是日後曼克頓中城的聖巴德利爵主教座堂[9]。
學校發展很快,吸引許多天主教或新教望族子弟前來,課程注重拉丁語、古希臘語、法語學習。但是,美國耶穌會總會長喬瓦尼·安東尼奧·格拉西認為國內耶穌會士有限,不足以同時維持喬治城學院和紐約文學研究所。[9]科爾曼主張關閉喬治城學院,但格拉西與大部分來自馬利蘭州的耶穌會士決定1813年關閉紐約學府[12],1814年4月學校正式解散[9],職責移交嚴規熙篤隱修會[11]。
湯馬士·潘恩臨終前把芬威克和科爾曼請到位於格林威治村的家裏[13],想在多名醫生救治無果後再試試神職人員。兩人勸病人放棄譴責基督教的終生主張,被憤怒的潘恩趕出家門。[14]
芬威克1809至1815年與科爾曼一起擔任老聖巴德利爵主教座堂牧師[15],1815年科爾曼召回馬利蘭省[12],芬威克繼任聖伯多祿堂牧師和紐約總教區宗座署理[16][17],任職期間促使成百上千信徒改宗天主教[18]。1816年芬威克出席老聖巴德利爵主教座堂正式落成典禮[19],他還參與聖巴德利爵主教座堂設計,教堂在他離開紐約後建成[18]。多米尼加神父查理斯·弗倫奇繼任聖伯多祿堂牧師[16],約翰·鮑爾1825年起接任老聖巴德利爵主教座堂牧師[15]。芬威克1816年取代科爾曼當上紐約總教區副主教協助約翰·康諾利主教[18][16],持續任職到1817年4月[8]。
喬治城學院、南卡羅萊納州
芬威克1817年6月28日取代格拉西當上第十任喬治城學院校長[20],同時接替法蘭西斯·尼爾的哥倫比亞特區聖三一天主教堂牧師職位[21][22]。喬治城學院在他的短暫任期內頒授首批學位[21]。巴爾的摩大主教安布羅斯·馬雷查爾同年派芬威克前往南卡羅萊納州查理斯頓,解決當地天主教會曠日持久的教派分裂問題[23],喬治城學院校長職務由科爾曼接手[24],狄奧多·德修斯繼任聖三一教堂牧師[22]。
芬威克1818年秋抵達查理斯頓,職務是巴爾的摩總教區駐查理斯頓副主教。他的任務是解決教派爭端,[25]但愛爾蘭裔為主的聖母天主教堂由世俗董事會主導,不接受法裔神父擔任牧師,尼爾大主教把他們中意的牧師調往其他教區,教堂也拒絕從命[26]。局勢長期不得緩解,如果教會儀式採用法語,英語教眾就拒絕出席,用英語就輪到法語教眾不配合。芬威克為解決爭端親自佈道,交替採用法語和英語。[25]擔任副主教期間他在南、北卡羅萊納州各地傳道,查理斯頓教區成立後還在該市停留一年,並於1820年任命約翰·英格蘭當首任牧師[27]。
1822年5月,芬威克回到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任喬治城學院神職人員和美國耶穌會庶務員[27]。校長以諾是芬威克的哥哥,前往查理斯縣後拒絕返回喬治城學院,耶穌會省級會長法蘭西斯·齊澤羅辛斯基1825年9月15日任命班尼狄代理校長職務兼副教區長[28][29]。芬威克第二次擔任校長的時間也只有幾個月,然後由史提芬·拉里格多勒·杜比森取代[30]。此後芬威克還短暫擔任查理斯縣托巴戈村卡梅爾山修道院精神導師[31]。
波士頓主教
1825年5月10日良十二世教皇任命芬威克接替首任波士頓主教讓-路易斯·萊費弗爾·德切弗勒斯。傳達任命的教宗詔書1825年7月送到,他開始為期八天的精神靜修。[31]完成靜修後,芬威克於11月1日在聖母升天大教堂晉牧主教[32]。馬雷查爾大主教祝聖,主教約翰·英格蘭和亨利·康威爾協助[31]。芬威爾12月3日抵達波士頓,21日在聖十字大教堂正式執掌波士頓總教區[33]。
總教區管轄紐英倫所有天主教區,但芬威克主教手下只有兩名神父,除聖母升天大教堂外還有三座天主教堂:波士頓聖奧古斯丁禮拜堂、緬因州林肯縣聖巴德利爵天主教堂、紐罕布什爾州克萊蒙特不名小教堂[34]。紐英倫約有萬名天主教徒[35],愛爾蘭大量移民湧入令總教區教眾1833年激增到至少三萬[36]。芬威克踏遍教區各地,管理總教區並主持堅振聖事[37],一度造訪大部分信仰天主教的緬因州佩諾布史葛人和帕薩馬科迪人原住民部落[38],新教福音派當時極力推動印第安人改宗。1828年,芬威克下令在緬因州奧爾德敦為原住民建設聖安妮教堂[39],還設法改善原住民學校[40]。
芬威克1829年出席首屆天主教巴爾的摩省議會[41]。為解決波士頓總教父神父不足的問題,他派有望加入神學院的學生到馬利蘭省和加拿大深造,從其他總教區借調神父[36],還在主教官邸開辦臨時神學院培訓學生[42]。1833年,波士頓總教區神父人數增至24[36],紐英倫各地大量創辦新教區[43]。執掌波士頓總教區後,芬威克仍像在南卡羅萊納州一樣強烈反對世俗董事會主理教會事務[44]。波士頓總教區教眾急劇增多,部分地區在1843年劃出新組哈特福總教區[45]。約翰·伯納德·菲茨柏特歷同年在芬威克手下任助理主教[46],後繼任波士頓主教[47]。
芬威克的主教任期結束時,波士頓總教區(不計哈特福總教區部分)已有七萬天主教徒,44所教堂,37名神父[45]。1845年12月,芬威克的身體狀況因心臟病惡化,堅持八個月後於1846年8月11日在波士頓聖十字大教堂謝世[48][49]。葬禮過後遺體從大教堂帶到火車站,運到聖十字學院墓地安葬[50]。1959年麻省艾塞克斯縣皮博迪開辦的芬威克主教高中便以他命名[51],還有1912年開辦至1981年的波士頓公立學校班尼狄·芬威克學校[52]。
教育機構
芬威克的主要任務包括在波士頓創辦天主教教育機構。他在聖十字大教堂創辦主日學,親自向學生和家長授課,隨後又創辦男女混合全日制學校[53]。大教堂後來擴建,地下室修的兩間教室便為全日制學校保留[53]。1832年,芬威克邀請馬利蘭州費德歷縣埃米茨堡仁愛修會來波士頓教導移民後代[54]。三名修女5月2日趕到,創辦麻省第一個天主教慈善機構,包括孤兒院、貧女校、主日學[55]。1843年機構合併成聖文森特孤兒院,持續運作至1949年[56]。
1830年,創辦天主教高校與神學院已是芬威克頭號要務。1831年4月他買下波士頓大教堂附近土地,但開辦高校的計劃擱淺。他希望耶穌會主導學校運作,但會士謝絕邀請,高校計劃擱置。[57]
恢復運動在美國如火如荼之際,芬威克於1835年在緬因州阿魯斯圖克縣買下4500公頃土地。此地後得名本尼迪克塔,木材業、麵粉業、農業開始發展。[57]他想在野外辦高校,構建烏托邦天主教社區,方便波士頓生活環境骯髒的愛爾蘭裔天主教徒遷居,但他們顯然對搬到緬因州不感興趣[58]。
芬威克最後決定在麻省伍斯特辦高校,1842年買下當地神父占士·菲頓擁有的24公頃土地,以波士頓大教堂為新校起名聖十字學院[59]。地塊後來擴大,總面積達到39公頃,芬威克1843年把學校委託喬治城學院派來的耶穌會士管理[46]。學院首幢大樓同年開建[60],後起名芬威克大樓[61]。
天主教傳媒
芬威克在波士頓總教區創辦天主教報刊,首先是1829年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創辦並持續五年的《天主教新聞報》。1830年創刊的《勸誡報》主要面向青少年讀者,但只維持兩年。1829年在波士頓創辦的《耶穌會報》又稱《天主教哨兵報》最為持久,後改名《領航報》,是美國現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報紙。[62]
芬威克協助編輯紐約副主教約翰·鮑爾製作的天主教平信徒目錄,撰寫《服務波士頓總教區未來教會史之回憶錄》記載教區創立至1829年的歷史,但未能看到後者出版。在他的指示下,波士頓總教區再版大量天主教歷史書籍。[62]
紐英倫反天主教情緒
波士頓大教堂旁邊的烏蘇林女修道院同時還是貧女免費學校[63],修道院設施不足,芬威克1826年7月17日在查理斯頓為修女添置地產[64],位於今麻省東薩默維爾[65]。修女建起新修道院和學校,1828年完成搬遷[63],為感謝主教善舉為修道院起名班尼狄山修道院暨學院[64]。修女立有圈佔地誓言,不能積極管理新址動工和1829年的擴張,建設基本由芬威克督導[63]。地點變化自然導致人員改變,學校開始收學費,部分學生仍可免費入學,但受眾主體已經變成查理斯頓精英新教家族之女[66]。
排外主義和反天主教情緒此時在大波士頓如火如荼[67],天主教修道院藏污納垢的江湖流言盛傳,強囚弱女、殺害嬰兒、地下淫窟之說大行其道[68]。上流階層新教徒願意把女兒送進天主教學院,但下層人士、特別是公理會眾普遍不信任這類學府[67]。緊張局勢引發烏蘇林修道院騷亂。1834年8月10日,修道院附近張貼最後通牒海報,宣示除非接受查理斯頓遴選委員會調查,否則「波士頓卡車司機」就會「拆毀」修道院。當局次日扔人前去檢查,約兩千戴面具或臉上塗油彩的暴徒在他們離開後包圍修道院,用磚頭砸窗戶,入室盜取貴重物品並四處放火,修女四散而逃。消防隊態度與暴民半斤八兩,趕到現場卻不滅火。修道院旁的墓地也遭劫掠。[69]陪審團在隨後的法庭審判只裁定一人罪名成立[70],麻省議會拒絕補償修道院損失[65]。
暴行對波士頓反天主教情緒推波助瀾,烏蘇林修女被迫逃到加拿大[71]。緊張局勢日益加劇,甚至有人擔心宗教戰爭爆發在即[72]。查理斯頓遴選委員會下達禁令,天主教徒居然不得葬入芬威克在邦克山設立的天主教墓地[73]。1835年發生芬威克主教模擬像集體槍擊案,反覆有人威脅取他性命。1837年寬街騷亂發生大範圍暴力和破壞罪行,愛爾蘭裔天主教徒拿起武器組建蒙哥馬利衛隊。1838年佛蒙特州伯靈頓又有天主教堂焚毀。[72]
聖母教堂爭端
芬威克執掌波士頓總教區期間遇到許多爭端,有些是教眾爭奪所在教堂控制權,有些是教眾與主教的爭端。部分爭端走向暴力,涉及離開所在教會另起門戶。[74]
1840年,柏特歷·奧貝恩與湯馬士·奧弗萊赫蒂受命共同擔任波士頓北區聖母教堂牧師。教區很快走向兩極分化,支持奧弗萊赫蒂的教眾主張教會應由世俗董事會主導,奧貝恩及其支持者認為當由主教制管理。奧弗萊赫蒂支持禁酒運動、反對聯合愛爾蘭與大不列顛的1800年聯合法令,進一步深化分歧。1842年派系分裂已經非常嚴重,芬威克擔心發生暴力行徑。他為恢復和平親自前往教會視察,威脅驅逐不服從教會權威者,禁止群眾抗議,[75]命令兩位牧師當眾和解。最後芬威克接受奧貝恩請求,把後者調到羅德島州普洛維登斯[76]。
事實證明上述措施不足以撫平爭端,奧貝恩的支持者1842年2月20日在奧弗萊赫蒂主持黃昏贊儀式時暴動,肇事者被捕並起訴,芬威克下令教區禁止教務兩周。接下來他把奧弗萊赫蒂調到麻省塞勒姆,把奧貝恩調離普洛維登斯。聖母教堂爭端至此結束,支持奧弗萊赫蒂的教眾要求把他調回,還定期搭火車前去探視。[76]
腳註
- ^ 1.0 1.1 1.2 1.3 Lord 1936,第173頁.
- ^ 2.0 2.1 2.2 O'Connor 1998,第42頁.
- ^ Clarke 1872,第374頁.
- ^ Clarke 1872,第375頁.
- ^ O'Daniel 1920,第32頁.
- ^ Clarke 1872,第376頁.
- ^ 7.0 7.1 7.2 7.3 Clarke 1872,第377頁.
- ^ 8.0 8.1 8.2 Lord 1936,第174頁.
- ^ 9.0 9.1 9.2 9.3 Andreassi 2014,第18頁.
- ^ 10.0 10.1 10.2 McGucken 2008,第72頁.
- ^ 11.0 11.1 Clarke 1872,第378頁.
- ^ 12.0 12.1 McGucken 2008,第73頁.
- ^ Clarke 1872,第379頁.
- ^ Clarke 1872,第383–384頁.
- ^ 15.0 15.1 The Catholic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14,第304頁.
- ^ 16.0 16.1 16.2 The Catholic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14,第366頁.
- ^ Clarke 1872,第385頁.
- ^ 18.0 18.1 18.2 Clarke 1872,第387頁.
- ^ The Catholic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14,第303頁.
- ^ Shea 1891,第49頁.
- ^ 21.0 21.1 Shea 1891,第51頁.
- ^ 22.0 22.1 Gillespie 2015,第2頁.
- ^ Shea 1891,第53頁.
- ^ Shea 1891,第54頁.
- ^ 25.0 25.1 Clarke 1872,第388頁.
- ^ Furey 1887,第185頁.
- ^ 27.0 27.1 Clarke 1872,第389頁.
- ^ Shea 1891,第62頁.
- ^ Curran 1993,第98頁.
- ^ Curran 1993,第404頁.
- ^ 31.0 31.1 31.2 Clarke 1872,第390頁.
- ^ Meehan 1907.
- ^ Clarke 1872,第391頁.
- ^ Clarke 1872,第394頁.
- ^ Lord 1936,第175頁.
- ^ 36.0 36.1 36.2 Lord 1936,第179頁.
- ^ Clarke 1872,第397–398頁.
- ^ Clarke 1872,第398, 403頁.
- ^ O'Connor 1998,第47–48頁.
- ^ Clarke 1872,第403頁.
- ^ Clarke 1872,第404頁.
- ^ O'Connor 1998,第45頁.
- ^ Lord 1936,第179–180頁.
- ^ Patkus 2001,第64頁.
- ^ 45.0 45.1 Lord 1936,第182頁.
- ^ 46.0 46.1 Clarke 1872,第407頁.
- ^ Patkus 2001,第71頁.
- ^ Lord 1936,第183頁.
- ^ Hurst 2021.
- ^ O'Connor 1998,第75頁.
- ^ Bishop Fenwick High School.
- ^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Registration Form: Benedict Fenwick School 2004,section 8, pp. 5, 8.
- ^ 53.0 53.1 Clarke 1872,第395頁.
- ^ O'Connor 1998,第48頁.
- ^ Lester 2018.
- ^ O'Connor 1998,第49頁.
- ^ 57.0 57.1 Kuzniewski 1999,第20頁.
- ^ O'Connor 1998,第72–73頁.
- ^ O'Connor 1998,第74頁.
- ^ Kuzniewski 1999,第29頁.
- ^ Holy Cross: 1843–1899.
- ^ 62.0 62.1 Lord 1936,第177頁.
- ^ 63.0 63.1 63.2 Hamilton 1996,第39頁.
- ^ 64.0 64.1 Clarke 1872,第396頁.
- ^ 65.0 65.1 Lord 1936,第180頁.
- ^ Hamilton 1996,第40頁.
- ^ 67.0 67.1 Hamilton 1996,第42頁.
- ^ Tager 2001,第109頁.
- ^ Tager 2001,第113頁.
- ^ Tager 2001,第117頁.
- ^ Lord 1936,第180–181頁.
- ^ 72.0 72.1 Lord 1936,第181頁.
- ^ Kuzniewski 1999,第18頁.
- ^ Patkus 2001,第69頁.
- ^ Patkus 2001,第67頁.
- ^ 76.0 76.1 Patkus 2001,第68頁.
參考文獻
- Andreassi, Anthony D. Teach Me to Be Generous: The First Century of Regis High School in New York City.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14 [2021-12-23]. ISBN 978082325633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1) –透過Google Books.
- Clarke, Richard H. Rt. Rev. Benedict Joseph Fenwick, D.D.. Lives of the Deceased Bishops of the Catholic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1. New York: P. O'Shea. 1872: 374–413 [2021-12-23]. OCLC 809578529 –透過Internet Archive.
- Curran, Robert Emmett. The Bicentennial History of Georgetown University: From Academy to University, 1789–1889 1.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3 [2021-12-23]. ISBN 978-0-87840-485-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0) –透過Google Books.
- Furey, Francis T. The Charleston, S. C., Schism of 1815–1818. The American Catholic Historical Researches. 1887-10, 4 (2): 184–188. JSTOR 45213255.
- Hamilton, Jeanne. The Nunnery as Menace: The Burning of the Charlestown Convent, 1834. U.S. Catholic Historian. Winter 1996, 14 (1): 35–65. JSTOR 25154540.
- Kuzniewski, Anthony J. Thy Honored Name: A History of the 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 1843–1994. Washington, D.C.: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1999 [2021-12-23]. ISBN 978-0-81320-9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0) –透過Google Books.
- Lord, Robert H. The Organizer of the Church in New England: Bishop Benedict Joseph Fenwick (1782–1846). The Catholic Historical Review. 1936-07, 22 (2): 172–184. JSTOR 25013478.
- McGucken, William J. The Jesuits and Education. Eugene, Oregon: Wipf & Stock. 2008 [1st pub. 1932] [2021-12-24]. ISBN 978-1-60608-183-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1) –透過Google Books.
- 本條目包含已處於公共領域的Meehan, Thomas Francis. Archdiocese of Boston. Herbermann, Charles (編). 天主教百科全書 2.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07.
-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Registration Form: Benedict Fenwick School (PDF).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4-02-11 [2021-12-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1-28).
- O'Connor, Thomas H. Boston Catholics: A History of the Church and Its People.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98 [2021-12-24]. ISBN 1-55553-359-0 –透過Internet Archive.
- O'Daniel, V. F. The Right Rev. Edward Dominic Fenwick O.P.: Founder of the Dominic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The Dominicana. 1920 [2021-12-24]. OCLC 918450662 –透過Internet Archive.
- Patkus, Ronald D. Conflict in the Church and the City: The Problem of Catholic Parish Government in Boston (PDF). Historical Journal of Massachusetts. Winter 2001, 29 (1): 53–76 [2021-12-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0-21).
- Shea, John Gilmary. Memorial of the First Century of Georgetown College, D.C.: Comprising a History of Georgetown University 3. Washington, D.C.: P. F. Collier. 1891: 50–53 [2021-12-24]. OCLC 960066298. (原始內容存檔於June 1, 2020) –透過Google Books.
- Tager, Jack. Boston Riots: Three Centuries of Social Violence.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01 [2021-12-24]. ISBN 1-55553-461-9 –透過Internet Archive.
- The Catholic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ndertaken to Celebrate the Golden Jubilee of His Holiness, Pope Pius X 3. New York: Catholic Editing Company. 1914 [2021-12-24]. OCLC 972339830 –透過Internet Archive.
- Gillespie, Kevin. From the Pastor's Desk (PDF). Holy Trinity Catholic Church Bulletin (Washington, D.C.: Holy Trinity Catholic Church). 2015-12-06: 2 [2021-12-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0-30).
- Hurst, Violet. August marks 175th anniversary of Bishop Fenwick's death. The Pilot. 2021-08-13 [2021-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9).
- Mission & History. Bishop Fenwick High School. [2021-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 Lester, Thomas. Massachusetts' First Catholic Charitable Institution. The Pilot. 2018-03-16 [2021-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5).
- Holy Cross: 1843–1899. 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 [2021-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3).
擴展閱讀
- Brownson, Orestes A. Bishop Fenwick. Brownson, Henry F. (編). The Works of Orestes A. Brownson 14. Detroit: Thorndike Nourse. 1884: 470–485 [Originally published 1846] [2021-12-24]. OCLC 633322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3) –透過Google Books.
- Sr. Marie of the Visitation Nicknair, O.P. Bishop Benedict J. Fenwick and the Origins of the Benedicta, Maine Community (PDF) (Master of Arts論文). Boston College. 1962-06 [2021-12-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7-07).
外部連結
天主教會職銜 | ||
---|---|---|
首任 | 老聖巴德利爵主教座堂牧師 1809至1815年 與安東尼·科爾曼同時在任 |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約翰·鮑爾
|
前任者: 安東尼·科爾曼 |
紐約聖伯多祿堂牧師 1815至1816年 |
繼任者: 查理斯·弗倫奇 |
前任者: 安東尼·科爾曼 |
紐約總教區宗座署理 1815年 |
繼任者: 約翰·康諾利 為紐約主教 |
前任者: 安東尼·科爾曼 |
紐約總教區副主教 1816至1817年 |
繼任者: – |
前任者: 法蘭西斯·尼爾 |
第二任哥倫比亞特區聖三一天主教堂牧師 1817至1818年 |
繼任者: 狄奧多·德修斯 |
前任者: 讓-路易斯·萊費弗爾·德切弗勒斯 |
第二任波士頓主教 1825至1846年 |
繼任者: 約翰·伯納德·菲茨柏特歷 |
學術機關職務 | ||
前任者: 喬瓦尼·安東尼奧·格拉西 |
第十任喬治城學院校長 1817年 |
繼任者: 安東尼·科爾曼 |
前任者: 以諾·芬威克 |
第13任喬治城學院校長 1825年 |
繼任者: 史提芬·拉里格多勒·杜比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