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技術成熟度曲線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技術成熟度曲線

技術成熟度曲線(英語:Gartner Hype Cycle),又稱技術循環曲線光環曲線炒作周期,是對某種特定技術的成熟度、採用度和社會適應度的圖形描述,通過五個階段對新興技術的成熟度進行圖形化和概念化的展示。

技術成熟度曲線由高德納諮詢公司自1995年開發、使用並品牌化,亦有研究認為該模型並不完美,還有可改進的地方。

簡介

技術成熟度曲線的橫軸為"時間", 表示一項技術將隨時間發展經歷各個階段, 縱軸是"預期". 由市場對技術的預計未來價值的評估決定(2009年前標記為「可見度」)。 自1995年以來,Gartner公司就用炒作周期解釋新技術到來時媒體報道和公眾的過度興奮、炒作和緊隨其後的失望情緒。它還顯示了一項技術如何以及何時進入下一階段,產生實際效益並獲得廣泛的接受。 Gartner公司所主張的炒作周期的目的是將誇張(炒作)與現實分開,以便CIOCEO能夠決定是否採用某項技術。

五個階段

高德納公司認為一項新技術或某種創新從發展到最終成熟會經歷以下五個階段。

技術成熟度曲線示意圖
  1. 科技誕生的促動期(Innovation Trigger)- 在此階段,隨着媒體大肆的報導過度,非理性的渲染,產品的知名度無所不在,然而隨着這個科技的缺點、問題、限制出現,失敗的案例大於成功的案例,例如:.com公司 1998~2000年之間的非理性瘋狂飆升期。
  2. 過高期望的峰值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 早期公眾的過分關注演繹出了一系列成功的故事——當然同時也有眾多失敗的例子。對於失敗,有些公司採取了補救措施,而大部分卻無動於衷。
  3. 泡沫化的底谷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 在歷經前面階段所存活的科技經過多方扎實有重點的試驗,而對此科技的適用範圍及限制是以客觀的並實際的了解,成功並能存活的經營模式逐漸成長。
  4. 穩步爬升的光明期(Slope of Enlightenment)- 在此階段,有一新科技的誕生,在市面上受到主要媒體與業界高度的注意,例如:1996年的Internet ,Web。
  5. 實質生產的高原期(Plateau of Productivity)- 在此階段,新科技產生的利益與潛力被市場實際接受,實質支援此經營模式的工具、方法論經過數代的演進,進入了非常成熟的階段。

批評

對技術成熟度曲線有許多批評,[1][2] 其中最突出的是,其結果不取決於技術本身的性質,這不科學,而且它無法反映基於技術的發展速度的長期變化。其他批評包括:它在決策過程中優先考慮了經濟因素。它似乎假定一個企業的業績與炒作周期有關,而實際上更可能與公司的品牌戰略有更大關係;炒作曲線對新技術的發展或營銷沒有真正的好處,只是對預先存在的趨勢評論,沒有提供可行的觀點推動技術進入下一個階段;沒有任何數據或分析可以證明這個周期的合理性;使用主觀的的詞彙,不能客觀或清楚地描述技術現在的真實情況,可能會誤導人們因為不想失望,所以遠離處於低谷的技術。

有分析[3]指出很少有技術真正完整經歷了一個炒作周期,實際上,自2000年以來採用的大多數重要技術在其採用周期的早期都沒有得到識別。

參見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 維克托 邁爾 舍恩伯格,肯尼思 庫克耶,大數據時代,浙江人民出版社。第9頁。
  1. ^ Veryard, Richard. Technology Hype Curve. September 16, 2005 [March 10,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5). 
  2. ^ Aranda, Jorge. Cheap shots at the Gartner Hype Curve. October 22, 2006 [March 10,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5). 
  3. ^ 8 Lessons from 20 Years of Hype Cycles. LinkedIn Pulse. 2016-12-07 [2017-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