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把勝利的旗幟插到臺灣
一定要把勝利的旗幟插到臺灣 | |
---|---|
歌曲 | |
語言 | 普通話 |
出版 | 1954年 |
類型 | 軍歌 |
作曲 | 曉河 |
填詞 | 王軍(後集體改詞) |
《一定要把勝利的旗幟插到臺灣》是一首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工作者創作於1954年人民解放軍第一次炮擊金門期間的歌曲,由曉河作曲,王軍作詞(文革期間為集體改詞),表達了中國大陸軍民渴望解決臺灣問題的決心。
背景
第二次國共內戰後,隨着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毛澤東和中共中央軍委開始籌劃渡過臺灣海峽,奪取臺灣的計劃。1949年3月15日,在新華社發表的題為《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的時評中,中國共產黨首次提出「解放臺灣」的口號。但因為韓戰的爆發,進攻臺灣的計劃被迫擱置。韓戰簽署停戰協議後,中共再次提出「解放臺灣」的口號。[1] 1954年7月24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定要解放臺灣》的社論,該歌直接響應了這篇社論。[2]
創作
1954年的8月上旬,作曲家曉河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組織的包括海、陸、空軍的作家藝術家小組到達廈門,很快就分赴廈門前線各個島嶼對緊張備戰的軍民進行採訪和體驗生活。曉河走遍了大嶝、小嶝等所有島嶼,蹲在離金門最近的角嶼,使他感觸頗深。九三砲戰開始後,激烈的戰鬥場面引發了曉河的創作靈感,遂寫下了該歌。[3]
詞作家王軍,原名王明法,1929年9月生於山東萊州朱由鎮。1946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膠東軍區、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做通信技術工作,同時從事業餘文藝創作。1950年3月2日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解放軍第31軍文工團創作股創作員,福建軍區文工團創作組長、福建軍區警備第五副政治指導員等職。1956年調入八一電影製片廠,任故事編劇。[4]
內容
在曲調中,曉河採用了伸縮性的節奏,創造了有如大海波濤一般的藝術形象。曲調大幅度的起伏和跳動,形成一種內在的衝擊力。這個音調就象激起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在歌曲的最後一句「一定要把勝利的旗幟插到祖國的臺灣」達到高潮。[3]
影響
福州部隊文工團首先在火線文藝活動中,演唱了這首歌曲。《廈門日報》、《福州日報》、《解放日報》、《人民日報》先後發表這首歌曲,全國各報刊紛紛轉載,中央和各省市廣播電臺普遍錄播。[3]之後,列為解放軍全軍推薦的歌曲,在廣大軍民中流傳,成為許多專業團體的保留節目之一。該歌入選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有千人大合唱。[3]1958年,為了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解放軍成立了一個「將軍合唱團」,表演的曲目包括此歌。[5] 1965年,解放軍總政歌舞團出國訪問蘇聯羅馬尼亞時亦演出此歌。[6] 1977年3月1日,解放軍總政治部重新發表《一定要把勝利的旗幟插到臺灣》等10首歌曲,要求各部隊組織教唱,開展「大唱革命歌曲」活動。通知說:「這些歌曲歌頌了毛主席的建軍思想,體現了我軍高度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面貌。這些歌曲,曲調動聽,雄壯有力,好唱易學,曾在部隊中廣泛流傳。今天唱這些歌曲仍有其現實意義,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高唱革命歌曲是我軍政治工作的光榮傳統之一,目的在於鼓舞部隊士氣,提高部隊戰鬥力。」[7] 1979年元旦,解放軍福建省軍區政治部面向民兵編印了另一個版本的《革命歌曲十首》小冊子,也收錄了此歌。[8] 蘇聯紅軍歌舞團、朝鮮人民軍歌舞團、波蘭人民軍協奏團等樂團亦曾演出此曲。中國唱片社再版此曲五次。[4]
參考文獻
- ^ 何立波. 毛泽东曾筹划以武力解放台湾 为何未能实现?. 河北黨史網. 2019-01-04 [2020-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7).
- ^ 霍超,王瀅(選編). 《飞扬的军魂 经典军歌精选》. 福州: 海峽文藝出版社. 2008年: 94–95. ISBN 978-7-80719-336-4.
- ^ 3.0 3.1 3.2 3.3 曉河. 《在我的大学里 音乐论文集》. 北京: 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軍旅音樂研究所. 2001年: 156–159頁.
- ^ 4.0 4.1 萊州市史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 《莱州英才》. 1989年: 7–8.
- ^ 陳露; 潘章帥. 父母给我们的教育是认识命运” ——第四野战军的子弟们. 南方周末. 2015-10-22 [2015-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1).
- ^ 梅門造. 《一步步地走着 李伟将军》. 北京: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09年: 第343頁. ISBN 978-7-5033-2234-1.
- ^ 陳允傳(主編). 《1950-2000中国军营记忆》. 黃河出版社. 2007年: 第47頁. ISBN 7-80152-785-2.
- ^ 林長華. 珍藏40年前《革命歌曲十首》. 閩南日報. 2019-12-09 [2020-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