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长沙古本
《伤寒杂病论长沙古本》,亦称《湘古本》,与《桂林古本》及《涪陵古本》(亦称《四川古本》)并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在近代发现古本之一。湖南浏阳刘世祯(刘昆湘)得自于江西张姓老人(张隐君)处,民国之前未见,因此书来源近于传奇,一些人认为是伪托之作。
历史
“ |
先母之丧,以求葬地,漫游江西,于山谷中遇一人曰张老,皓髯而丹颜,逌然类有道者,即与倾谈,遂及医术。质以平生疑滞,应口疏通,余大骇服。张老亦深喜余精审善问,且曰:“吾乐山林,不与人接久矣。家有古本《伤寒杂病论》,与世所传异,长沙旧文也。目前无可授者,今以授君,与君邂逅,亦前缘也。”余谨受而读之,乃知今本讹脱错乱,注者纷纷数十家,而其理愈晦,亦何怪其然哉? |
” |
尔后与宗族之友刘瑞瀜(仲迈)共读此书十馀年。
1932年,刘瑞瀜将古该校刊石印公世,又称“长沙石印本”。1933年,周岐隐[1]据此书撰《伤寒汲古》,书中比较长沙古本与通行本——宋本《伤寒论》的差异。
自甲子年(1924年)起,刘世桢尝试为书作注;惟力有未逮,嘱刘仲迈继之,至甲戌年(1934年)方演绎成《伤寒杂病论义疏》一书,凡16卷,书中载有《湘古本》原文。
1948年,黄竹斋据《桂林古本》,参照《宋本》、《长沙古本》、《涪古本》,订定伤寒论条文,撰成《伤寒杂病论会通》。
特色
《长沙古本》虽亦十六卷,但篇章编排类似于通行本《伤寒论》,仅至“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篇即告完结。未见杂病章节。
此外卷三未如《桂林古本》提及“六气主客”与“杂病例”,仅只“伤寒例”。而卷四“疫论”论及温疫、寒疫与温寒杂合之疫,并列白虎宣秽汤、大逐疫汤、温里解郁汤、通瘀荡秽汤、小逐疫汤、柴胡分消汤等方剂,则与《桂林古本》相异;惟“疫论”所列之方,其部分组成药味不似东汉时期仲景方剂常选药材,例如:槟榔、木香等。
参考文献
- ^ 周岐隐,字利川,号穉翁,浙江鄞县人。著有《伤寒汲古》三卷(1932年)。另有《伤寒心解》十卷、《温病条辨歌括选要》(19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