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协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美国电影协会
美国电影协会标志
原名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成立时间1922年
创始人塞缪·戈温
路易斯·梅耶
杰西·拉斯基英语Jesse Lasky
约瑟夫·尚克英语Joseph Schenck
类型非政府组织
法律地位运营中
总部 美国华盛顿特区
会员
华特迪士尼影业集团
索尼影视娱乐
派拉蒙电影公司
环球影业
华纳兄弟
Netflix
官方语言
英语
主席
克里斯多夫·杜德
目标电影分级游说反盗版
网站www.motionpictures.org

电影协会(英语: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缩写MPA)中文通称美国电影协会,是由美国六大电影公司所成立的商业交易协会。最早成立于1922年,原名“美国电影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英语:Motion Picture Producers and Distributors of America),2019年前英文名字为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其最初的目的主要是为其成员之间提供交流平台,后成为一个依靠电影制作守则规范电影制作,并形成了今日的美国电影分级制度

近年来,美国电影协会一直致力于代表美国电影和电视产业游说美国及各国政府保护版权和消除贸易壁垒。美国电影协会长期以来打击盗版,尤其是近年来通过点对点网络分享版权作品的行为。民主党参议员克里斯多夫·杜德目前担任美国电影协会的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

机构历史

建立初期:1922–1929

美国电影协会成立于1922年,最初命名为美国电影制片人和发行人协会(简称MPPDA),是电影公司的行业协会。曾任邮政总局局长威尔海斯是该协会的首任主席。[1]在成立的时候,它代表约70到80%的美国电影。[2]

MPPDA最初几年专注在公关活动,以吸引华尔街的投资,同时确保美国电影保有“干净的道德色彩”[2][3]

MPPDA还制订行为守则,以管理演员在屏幕外的行为。为了确保美国电影在海外的利益,协会鼓励片厂避免对外国人的种族主义。[1][4]

初期,威尔海斯反对官方审查制度,[4][5]而协会也努力提高民众对此制度的反对意识。[6]然而在协会创立当时,地方的审查委员会常常为了让好莱坞电影符合地方制度,而将电影修改得语无伦次,造成观看人数的下降与负评。[1]

1924年,威尔海斯提出“守则”(The Formila),这是一个给制片人的方针,以期望电影工业能自律。"守则"要求制片人将电影的概要给海斯审查,然而制片人并没有这个义务,所以最后以失败告终。[7]

1927年,在威尔海斯的监督下创造了“不得出现与必须小心处理”(Don'ts and Be Carefuls)[7]这份清单列出了电影在各个地区可能遇到的问题,协会还做了参考给制片人审查剧本,并提出建议。尽管威尔海斯的努力,多数制片人还是忽视这份清单。

1929年底,美国电影制片人和发行人协会(MPPDA)只收到好莱坞约20%的剧本。而遵循官方审查制度的电影持续增加。在1929年,50%以上的美国电影观众看的是有官方审查制度的电影。[1]

海斯法典:1930–1934

1930年,MPPDA引进"海斯法典"(Production Code)。法典中界定可被道德接受的电影内容。[8]由于"海斯法典"是被工作室负责人核可的,它比"不得出现与必须小心处理"更具约束力。[1]这个守则采用了很多"不得出现与必须小心处理"的条文。除了其他规定,该守则禁止加入:剧情必要外的“激情场面”、"亵渎"的字眼或行为、"性变态"、"通奸"、同情或支持犯罪行为、有"不雅"动作的舞蹈和白人奴隶。[9]因为工作室负责人已经参与了法典,MPPDA的成员相对地更主动将剧本送交审查。然而1930年初的经济大恐慌促使各个工作室为吸引更多观众群而违反法规。[1]

1933和1934年,天主教与道德联盟和一些新教、妇女团体联合抵制他们所认为不道德的影片。[10]为了避免损失,MPPDA创立了一个新部门,法典执行局(Production Code Administration,PCA),以约瑟夫·布林为首。这个部门是具有约束力的,所有在美国剧院放映的电影都必须要经过它的核可,[7]违反规定将被处以$25,000的罚款。[1]

二战期间:1935–1945

这段期间,布林经常将电影退回好莱坞并要求修改,有时干脆直接拒绝申请。[1][11]同时,海斯则将片厂的焦点转为推广健康的电影[12],并继续推广美国电影在海外的事业。[13]

在接下来的五年,工作室谨守规定。然而在1938年,欧战可能爆发的紧张氛围让制片人开始担心未来的收益,这造成投资金额下降与制片人开始拒绝法典执行局的要求。[1]同年,回应欧洲电影战争化的趋势,海斯呼吁不要让电影成为宣传工具。[14]

1945年,海斯卸任,并在接下来的五年充当协会的顾问。[15]

约翰斯顿:1945–1963

1945年,MPPAD雇用埃里克·约翰斯顿("Eric Johnston",曾任美国商会四次主席),接替海斯的职位[16]。在他上任的第一年,约翰斯顿将美国电影制片人和发行人协会(MPPAD),更名为美国电影协会(MPAA)。[1]

他创立了美国电影出口协会(MPEA)以对抗竞争者在海外的垄断。[17][18]

1947年,因为英国政府对美国电影课征进口税,美国电影出口协会(MPEA)投票决议停止电影出口到英国。[19]1948年,约翰斯顿和英国政府谈判,最后取消了进口税,电影的出货也恢复正常。[20]

1956年,约翰斯顿监督了海斯法典的初次修订,修订版本放宽了一些禁令,包括:"合理范围内"的堕胎与使用麻醉药物。同时,还增加了一些新条款,包括:禁止呈现亵渎与安乐死。[21]

约翰斯顿很受制片场欢迎,他在政治圈的关系让他成为好莱坞与华盛顿之间重要的沟通管道。[22] 1963年,约翰斯顿在任期中因中风去世。[23]之后的三年,美国电影协会在没有主席的情形下继续运作。[24]

瓦伦蒂的时代:1966–2004

杰克·瓦伦蒂是美国电影协会在任38年的主席
美国电影协会主席克里斯·多德在电影《向政府说不》的放映会

1966年,美国电影协会雇用总统林登·约翰逊的幕僚杰克·瓦伦蒂为协会的新主席。[25]1968年,瓦伦蒂取消海斯法典,并以自愿性电影分级制取代,这个制度以电影分级让父母选择适合小孩的影片。[26]瓦伦蒂在他的自传里写道,他试着让制片人做他们想要的电影,而不是处处受《海斯法典》的限制。[26]

1975年,瓦伦蒂成立协会的新部门,电影安全局(the Film Security Office)专门用以打击盗版。[25][27]

1980年代,瓦伦蒂在国会同意下在卡式录放影机(VCR)内安装防盗芯片。

1990年,等级制度中的色情电影的"X"等级被替换为"NC-17"。[28][29]

2001年,瓦伦蒂创立了数位策略部(the Digital Strategy Department),用以管制数位电影的发行及盗版。[25][30]

现代:2004–现在

做为协会资历38年的主席,瓦伦蒂宣布他将于2004年卸任。[31] 2004年9月,他将职位交棒给前美国农业局局长,丹格利克曼[25]在任内,格利克曼专注在税务与防盗版。[32]在他的游说下,电影业获得4亿美元的联邦税收优惠,此外,他还支持由联邦监管的反盗版工作。[33]格利克曼在2010年辞去主席的职位。[32][34]

2011年3月,协会聘请了美国前参议员多德为新主席,[35]多德将重点放在打击盗版、市场销售和改善好莱坞的形象。[36]2011年,他前往中国,鼓励中国政府打击盗版并开放电影市场。[37]2012年,多德公开支持禁止网络盗版法案(SOPA)和 保护知识产权法案(PIPA),[38]两个法案最后都被搁置下来。多德表示,对未支持法案的政治人物,好莱坞可能停止对他们的金援。[39]

2014年12月24日,来自索尼电影娱乐公司的黑客揭露,MPAA与其他侵权网站的和解金可能比它所宣称得要少。[40][41]

2019年,互联网科技公司Netflix正式与美国电影协会和解并加入美国电影协会。

组织成员

美国电影协会的创始会员为当初好莱坞的“八大电影公司”,它们分别是:派拉蒙影片公司二十世纪福斯公司罗伊斯影片公司英语Loews Cineplex Entertainment环球电影公司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哥伦比亚影片公司联美影片公司雷电华影片公司[42]两年之后,罗伊斯电影公司与大都会影片公司英语Metro Pictures塞缪戈温电影公司路易斯·梅耶制作公司合并成了米高梅电影公司[43]

联美电影公司在1956年因为分级争议而短暂退出了美国电影协会,但是它们随后很快便重新加入协会。[44] 1966年,联艺电影公司英语Monogram Pictures加盟成为美国电影协会成员。[45]随后的十年里,陆续有新成员加入到美国电影协会,这其中包括1975年的富高使馆电影公司英语Embassy Pictures和1979年的华特迪士尼电影公司[46][47][48]次年,影路电影公司英语Filmways Pictures取代了富高使馆电影公司成为电影协会成员,同时德劳伦斯娱乐公司英语De Laurentiis Entertainment Group猎户电影公司英语Orion Pictures也加入到电影协会。[47]

1995年,美国电影协会成员包括:华特迪士尼电影公司、派拉蒙电影公司、环球电影公司、华纳兄弟电影公司、20世纪福斯电影公司、米高梅电影公司(同时包括于1981年被收购的联美电影公司)和索尼电影娱乐公司(包括于1989年被收购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和三星电影公司)。[49][50] 特纳娱乐公司在1995年加入美国电影协会,但是随后它就在1996年被时代华纳集团(2018年改称华纳媒体,2022年与探索传播合并成为华纳兄弟探索)收购。[51][52]

截止到2023年,美国电影协会成员名单为:华特迪士尼影业集团(包含前成员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现在的二十世纪影业)、派拉蒙电影公司、索尼电影娱乐公司(包含前成员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和三星电影公司)、环球电影公司、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和Netflix集团。

分级制度

美国电影协会是美国电影分级制度的管理机构,它就电影的主题、内容以及对不同观众的适用性进行分级。该分级制度于1968年11月首度使用,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一些改进。[53][54]这套评级制度是完全自愿的,且不具备法律上的约束力。[55][56]但是,影院业主们会主动采用美国电影协会给予每部电影的评级,[57]同时也拒绝上映那些没有获得美国电影协会评级的电影。[58]

2007年,电影《影片未分级》指控美国电影协会在评级过程中偏袒协会成员的电影,[59] 同时也指责整个评级制度缺乏透明度。作为回应,美国电影协会在网络上公开了评级的规则、政策、程序及上诉程序。[60]

针对美国电影协会的指控

美国电影协会已多次被指控侵犯版权。

2007年,美国电影协会因使用Forest Blog的系统,却未按照该系统作者的规定,保留连结到Forest Blog官方网页的连结。美国电影协会随后关闭了这个系统。[61]

同样在2007年,美国电影协会为大学发布了软件工具包,以帮助辨识在校园内共享的文件。此软件使用一部分的Ubuntu Linux,此软件含有GNU通用公共授权条款,其中规定使用者必须提供源代码给第三方。但是美国电影协会并没有提供源代码。美国电影协会在被警告后撤下了这个软件。[62]

2006年,美国电影协会承认非法复制《影片未分级》(一部探索美国电影协会本身及其分级系统历史的纪录片)[63],这行为被Ars Technica描述为是虚伪的[64],也被罗杰·艾伯特戏称“极富讽刺性”[65]。美国电影协会随后表示,电影的拷贝是合法的,尽管这违背了导演的要求,因为纪录片中对分级委员会的探究可能触犯董事会成员的隐私。[63]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Leff, Leonard J.; Simmons, Jerold L. The Dame in the Kimono: Hollywood, Censorship, and the Production Cod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01. ISBN 0813190118. 
  2. ^ 2.0 2.1 Ultimatum by Hays to Purify Movies. The New York Times. 1922-06-05 [201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3. ^ Hays Attacks Censors; Says Film Men O.K.. The Evening News. 1922-05-26 [201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1). 
  4. ^ 4.0 4.1 Czar of Movies Hits Censorship. The Spokesman-Review. 1924-01-25 [201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1). 
  5. ^ Hays Says Public Censors Will Fail. The New York Times. 1922-07-25 [201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6. ^ Will Hays, Pledging Motion Picture Industry to Clean Pictures, Asks Public to Aid War on Evil Films. Providence News. 1922-07-06 [201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1). 
  7. ^ 7.0 7.1 7.2 Gregory D. Black. Hollywood Censored: Morality Codes, Catholics, and the Mov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2013-02-15]. ISBN 0521565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8). 
  8. ^ Movie Industry to Bar Obscenity and Crime Scenes, Plan. The Telegraph-Herald and Times-Journal. 1930-04-02 [201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8). 
  9. ^ Producers Adopt Code of Conduct For Screen Shows. The Calgary Daily Herald. 1930-04-01 [201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1). 
  10. ^ Matthew Bernstein. Controlling Hollywood: Censorship and Regulation in the Studio Era.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0 [2013-02-15]. ISBN 08135270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7). 
  11. ^ Pictures Purged. Lewiston Morning Tribune. 1934-07-15 [201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1). 
  12. ^ Newest Pictures Based on Classics. Spokane Daily Chronicle. 1935-03-26 [201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1). 
  13. ^ Will Hays Gets Italy to Lift Film Blockage. The Milwaukee Journal. 1936-11-25 [2013-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2). 
  14. ^ Hays Scores Propaganda On Screens. The Pittsburgh Press. 1938-03-30 [201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1). 
  15. ^ Eric Johnston to Rule Movies. The Spokesman-Review. 1945-09-20 [2013-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1). 
  16. ^ Johnston Named Motion Picture Czar. Spokane Daily Chronicle. 1945-09-19 [2013-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1). 
  17. ^ Jon Lewis. Hollywood V. Hard Core: How the Struggle Over Censorship Saved the Modern Film Industry. NYU Press. 2002: 37–38. ISBN 0814751423. 
  18. ^ Movies Begin to Fight Foreign Monopolies. New York Times. 1946-04-05 [2013-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19. ^ Film Group Votes Ban On Movies for England. The Deseret News. 1947-08-07 [2013-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1). 
  20. ^ MPEA Approves Johnston's Agreement; To Lift Film Embargo After British Ratify. New York Times. 1948-03-19 [2013-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21. ^ Motion Picture Code Made 'More Flexible'. Eugene Register Guard. 1956-12-17 [2013-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1). 
  22. ^ Jack Valenti. This Time, This Place. New York: Three Rivers Press. 2007: 271. ISBN 9780307346650. 
  23. ^ Eric Johnston Dies at 66. St. Petersburg Times. 1963-08-23 [2013-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1). 
  24. ^ History of the MPAA. MPAA.org.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201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1). 
  25. ^ 25.0 25.1 25.2 25.3 Jeff Clabaugh. Valenti retires, Glickman named Hollywood's Washington man. Washington Business Journal. 2004-07-01 [2013-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26. ^ 26.0 26.1 Jack Valenti. This Time, This Place. New York: Three Rivers Press. 2007: 302–306. ISBN 9780307346650. 
  27. ^ Movie industry fights film piracy. Windsor Star. 1975-04-14 [2013-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1). 
  28. ^ Melina Gerosa; Anne Thompson. How the X Got Axed.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0-10-12 [2013-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6). 
  29. ^ Big-name Hollywood directors join battle over MPAA. Spokane Chronicle. 1990-07-31 [2013-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1). 
  30. ^ Guy Wright. Jack Valenti Steps Down from MPAA/MPA. Digital Producer Magazine. 2004-07-01. 
  31. ^ Hollywood chief Valenti to retire. BBC. 2004-07-02 [2013-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32. ^ 32.0 32.1 Anne Schroeder Mullins. Glickman says he'll step down in 2010. Pittsburgh Post-Gazette. 2009-10-19 [2013-04-02]. 
  33. ^ Jim Puzzanghera; Claudia Eller. Search starts for MPAA chief Dan Glickman's replacement. Los Angeles Times. 2009-10-20 [2013-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0). 
  34. ^ Greg Sandoval. MPAA's Dan Glickman steps down. CNET. 2010-01-22 [2013-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7). 
  35. ^ Richard Verrier; Jim Puzzanghera. MPAA hires former Sen. Dodd as head. Los Angeles Times. 2011-03-02 [2013-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6). 
  36. ^ Pamela McClintock. MPAA Chief Christopher Dodd Says SOPA Debate Isn't Over, Defends Hosting Harvey Weinstein Even as He Attacked Over 'Bully'.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2-04-05 [2013-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37. ^ Jonathan Landreth. MPAA's Chris Dodd Presses China to Open Film Market.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1-06-13 [2013-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38. ^ Alex Ben Block. MPAA Chairman Chris Dodd Speaks Out Against 'Blackout' Protest of SOPA and PIPA.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2-01-17 [2013-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39. ^ Justin Elliott. Dodd accused of "bribery" over SOPA remarks. Salon. 2012-01-23 [2013-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31). 
  40. ^ Sony email leak has uncovered the truth behind MPAA and Hotfile dispute. [2014-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41. ^ Sony Hack Reveals That MPAA's Big '$80 Million' Settlement With Hotfile Was A Lie | Techdirt. [2014-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42. ^ Spring, Joel. Images of American Life. 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 1992: 50 [2013-03-07]. ISBN 079141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7). 
  43. ^ Movers and Shakers: The 100 Most Influential Figures in Modern Business.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2003: 253 [2013-03-14]. ISBN 0738209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1). 
  44. ^ 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2013-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3). 
  45. ^ Vaughn, Stephen. Freedom and Entertainment: Rating the Movies in an Age of New Media (PDF). 纽约: 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6: 23 [2013-03-07]. ISBN 052167654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7-12). 
  46. ^ Weiler, A H. Jack Valenti, pres of Motion Picture Assn of Amer.... 纽约时报. 1975-01-26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47. ^ 47.0 47.1 Arnold, Gary. Film Notes. 华盛顿邮报. 1980-04-05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6). 
  48. ^ Movie Group's Meeting At Cannes Is Canceled. 纽约时报. 1986-04-29 [2013-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6). 
  49. ^ Cook, David. Lost Illusions: American Cinema in the Shadow of Wtergate and Vietnam. Berkeley: 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0: 21 [2013-03-07]. ISBN 052023265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4). 
  50. ^ Sony to Buy Columbia, Says Americans Will Run Studio : 1st Sale of Film Maker to Japanese. latimes.com. 1989-09-27 [2012-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8). 
  51. ^ Wharton, Dennis. Turner Pix Joins MPAA. 每日综艺. 1995-01-25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6). 
  52. ^ Fabrikant, Geraldine. Holders Back Time Warner-Turner Merger. 纽约时报. 1996-11-11 [2013-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53. ^ Richard L. Coe. Film Classification Starts Nov. 1. Toledo Blade. 1968-10-14 [2013-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1). 
  54. ^ Charles Champlin. Film Ratings Plan Will Be Revised. The Victoria Advocate. 1970-01-29 [2013-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1). }
  55. ^ Hal Lipper. At last, an adult decision. 圣彼得堡时报. 2009-09-29 [2013-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7). 
  56. ^ Dan Richman. Law limits some violent video games. 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 2003-05-20 [2013-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57. ^ Pamela McClintock. CinemaCon: MPAA Tweaks Movie Ratings System in Wake of Newtown School Shooting. 好莱坞报导. 2013-03-16 [2013-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58. ^ Pamela McClintock. Weinstein Co. to Release Unrated 'Bully' in Protest of 'R'. 好莱坞报导. 2012-03-16 [2013-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59. ^ Peter Travers. This Film Is Not Yet Rated. 滚石杂志. 2006-08-03 [2013-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9). 
  60. ^ Pamela McClintock. MPAA, NATO reform ratings system. 综艺. 2007-01-16 [2013-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61. ^ Brett Thomas. MPAA violates software license. bit-tech.net. 2007-02-19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62. ^ Ryan Paul. MPAA's University Toolkit hit with DMCA takedown notice after GPL violation. Ars Technica. 2007-12-04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1). 
  63. ^ 63.0 63.1 MPAA finds itself accused of piracy, by John Horn; at the Los Angeles Times(via archive.org); published January 24, 2006; retrieved June 11, 2014
  64. ^ MPAA admits to unauthorized movie copyi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Eric Bangeman, at Ars Technica; published January 24, 2006; retrieved June 11, 2014
  65. ^ Sundance #7: Film ratings expose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Roger Ebert; at RogerEbert.com; published January 26, 2006; retrieved June 11, 2014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