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形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鲤形目
化石时期:53–0 Ma
锦鲤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辐鳍鱼綱 Actinopteri
亚纲: 新鰭亞綱 Neopterygii
下纲: 真骨下纲 Teleostei
高群: 骨舌鱼高群 Osteoglossocephalai
总群: 鲱头鱼总群 Clupeocephala
群: 骨鲱群 Otomorpha
亚群: 骨鳔亚群 Ostariophysi
派: 耳鳔派 Otophysa
总目: 鲤形总目 Cypriniphysae
目: 鲤形目 Cypriniformes
亚目

鲤形目輻鰭魚綱骨鳔总目其中一。本目为淡水鱼裡最大的一个[1],包括有至少400个和4250 个

作为骨鳔类的一部分,鲤形目鱼类都具有韦伯器官英语Weberian apparatus。本目(特别是鲤亚目)鱼类对各种淡水环境通常有很强或特异的适应能力 [2],包括:

  1. 对水温的适应。有些喜欢生活在很冷的水中,如中国西部高山地区的裂腹鱼;另一些正相反,如热带的鲃亚科英语Barbinae鱼类却喜欢生活在水温很高且氧气不足的水内。
  2. 对氧气的要求。有些鱼如鲫鱼能生活在缺氧的环境中,甚至污水或干涸的池沼内;而河中的鱥鱼则要求富氧的环境,否则它便不能生存。
  3. 对水层的适应。本目有些喜欢在水的上层,如白鲦等就是,它不论在体型和习性上,都很象海洋中的鲱类鱼,它具有上层鱼的色泽和形状,而且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同时它本身又是其它凶猛的食肉性鱼类的捕食对象;而就整个的鲤类鱼来说,仍以经常生活在水的中层和下层的种为最多,如鲤鱼、鲫鱼、鮈类鱼,以及胭脂鱼科等,就都是中下层鱼类。
  4. 食性。本目的幼鱼,初期几乎都以浮游动物为食,但稍大后,它们的食性就渐不相同。在水上层生活的白鲦等仍以浮游动物为食;昆虫在其食物中亦占有重要位置。不过在大多数鲤类鱼中,成年期以食底栖动物的为最多,如青鱼就喜欢食水底表面上的底表动物螺类平鳍鳅科则是以下颌刮食山溪内石头表面的藻类为食的鱼类。草鱼更是以喜食植物性食物而驰名。还有些更凶猛,以食其它鱼类为生的鲤类鱼,如红鳍鲌鳡鱼等。

鲤形目的自然分布以亚洲东南部为中心﹐其次亦分布在欧亚大陆其他地区及北美洲﹑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几内亚马达加斯加岛均无[1]

鲤形目的起源时间据分子钟估计为白垩纪时期,起源中心被认为在亚洲[3][1];但化石記錄目前只能追溯至始新世

分类

近期研究认为本目可分成4个亚目共23[4]

支序演化树

以下为鲤形目各科的支序演化树简化示意图。[5][6][7][8][9]

鲤形目
鲤亚目
鲤超科

鲤科

裸吻鱼科

鳅亚目維基數據所列Cobitoidei
亚口超科

亚口鱼科

双孔超科

食藻鳅科

鳅超科英语Loach

沙鳅科

梵条鳅科

鳅科

爬鳅科

低唇鱼科英语Ellopostomatidae

条鳅科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中国大百科全书智慧藏:鲤形目. [2021-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4). 
  2. ^ 李思忠,漫谈鲤科鱼类对环境的适应。原载《三门峡》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三门峡工作站内部通讯第4期,1959年,第1—5页。重刊于遗著《黄河鱼类志》,2015年及2017年版。 ISBN 9789578596771 和ISBN 9787567015371
  3. ^ 水生所在鲤形目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2021-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5). 
  4. ^ Betancur-R, Ricardo; Wiley, Edward O.; Arratia, Gloria; Acero, Arturo; Bailly, Nicolas; Miya, Masaki; Lecointre, Guillaume; Ortí, Guillermo. 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 of bony fishes.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2017-07-06, 17 (1): 162 [2019-07-21]. ISSN 1471-2148. doi:10.1186/s12862-017-0958-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2). 
  5. ^ Slechtová, V.; Bohlen, J.; Tan, H. H. Families of Cobitoidea (Teleostei; Cypriniformes) as revealed from nuclear genetic data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mysterious genera Barbucca, Psilorhynchus, Serpenticobitis and Vaillantella.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07, 44 (3): 1358–65. PMID 17433724. doi:10.1016/j.ympev.2007.02.019. 
  6. ^ Chen, W.-J.; Lheknim, V.; Mayden, R. L. Molecular phylogeny of the Cobitoidea (Teleostei: Cypriniformes) revisited: Position of enigmatic loach Ellopostomaresolved with six nuclear genes.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2009, 75 (9): 2197–2208. PMID 20738682. doi:10.1111/j.1095-8649.2009.02398.x. 
  7. ^ Jörg Bohlen, Vendula Šlechtová: 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the fish genus Ellopostoma (Teleostei: Cypriniformes) using molecular genetic data. Ichthyological Exploration of Freshwaters. Bd. 20, Nr. 2, 2009, S. 157-162 (PD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 MB)
  8. ^ Mikko Haaramo. Cobitoidei – loach-like cypriniforms. Mikko's Phylogeny Archive. [2013-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2). 
  9. ^ ITIS Standard Report Page: Cyprinoidea. www.itis.gov. [2019-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30).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