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砂 (臺灣古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漢字高砂
注音ㄍㄠ ㄕㄚ
台語羅馬字Ko-sa
日語假名タカサグン

臺灣歷史台灣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1933
明鄭時期
1661-1683
清治時期
1683-1895
日治時期
1895-1945
戰後時期
1945 迄今
其他臺灣系列

人口 - 族群 - 經濟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軍事 - 外交

臺灣主題首頁

高砂日文漢字也有同音譯寫成高山國(日语:高砂、高山国、タカサゴたかさご Takasago */?),是日本古代對臺灣的稱呼,由來與高雄的古稱「打狗」有關。

由來

「高砂」一詞,由タカサグン(Takasagun)訛轉而來,在日本古籍中也寫作塔伽沙谷塔伽沙古塔曷沙古。高砂之名一說源自於平埔族部落打皷(打狗,タアカオ,Taakao)社,另一說源自打皷山(打鼓山タアカオスア,Taakaosua),二種說法都與高雄有關。

根據台北帝大校長幣原坦,「高砂」之名源自打皷社(打狗社),打皷族居住在台灣西南岸一帶,擁有相當大的勢力,故「高砂」原指「臺灣」西南岸一帶,後來轉變為「臺灣」全島的名稱。這點與「臺灣」一名原指今臺南安平(同在西南岸)一帶,後泛指全島有異曲同工之妙。

高砂國

元和元年(1615年)日本京都金地院所藏「異國渡海御朱印帳」,以「高砂國」(タカサグン)稱呼「臺灣」。

高山國

除了高砂國外,亦有音譯為「高山國」。日本戰國時代大名豐臣秀吉文祿二年(1593年)派遣前往呂宋的貿易商原田孫七郎日语原田孫七郎赴台灣,以其親筆信致「高山國王」,要求「高山國」向日本朝貢。文書中之「高山國」與「高砂」,日語音同樣為「タカサグン Takasagun」。這封信找不到具體的收件人,原件至今仍留在日本。[1]:5

1626年,日本商船船長濱田彌兵衛荷蘭東印度公司大員當局發生貿易糾紛,為求援引幕府協助,1627年濱田彌兵衛帶領台灣新港社原住民頭目理加與族人及1名漢人通事等16人,以「高山國使節團」(高山国からの使節団)獻上台灣主權給將軍的名義,求見幕府德川家光,以阻止幕府將軍與當時來訪貿易談判的大員長官努易茲會面。金地院崇傳《異國日記》寬永4年11月5日(1627年12月12日)以萬葉假名記載「多加佐古 takasako之理加兩上樣ヘ御禮申上ル」。[1]:12

衍生

高砂族

日本治台後,延續清朝舊慣,稱呼原住民為「蕃人」,大正十二年(1923年)東宮(皇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訪台,接受阿美族原住民舞蹈表演歡迎,當時介紹人說:「這是蠻族(日文蕃與蠻同音,皆為ばん)」,裕仁當場反問「何以稱朕之國民為蠻族?」認為「蕃人」有歧視的意思,之後對台灣的原住民都改稱「高砂族」。[2]但是真正落實到行政措施,要到昭和十年(1935年),才將「熟蕃」、「生蕃」改稱「平埔族」、「高砂族」,這也是「高砂義勇隊」命名的由來。[3]不過在行政區劃上,原住民居住地仍繼續被稱為「蕃地」。

其他

日治時代的五十年間,「高砂」成為台灣的別名,用在台灣的地名、設施、工商團體等,在日本則用在與台灣相關的事物。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1.0 1.1 翁佳音. 新港有個台灣王——十七世紀東亞國家主權紛爭小插曲. 台灣史研究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2008-06, 15 (2): 1–36 [2022-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2. ^ 昭和先帝陛下と臺灣の高砂族の方々との逸話 http://blog.livedoor.jp/soemon/archives/54397732.htm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詹素娟,《臺灣原住民史》(臺北市:玉山社,2019),頁21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