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前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站前区
站前区
站前区
坐标:40°40′37″N 122°15′22″E / 40.67696°N 122.25613°E / 40.67696; 122.25613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隶属行政区辽宁省营口市
設立1950
政府駐地建设街道
下级行政区7
政府
 • 区委书记董永安
 • 区长李青
面积
 • 总计36.35 平方公里(14.03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底)
 • 總計26.14万人
时区北京时间UTC+8
郵政編碼115002
電話區號+86-0417
車輛號牌辽H
国内生产总值¥162.5亿(2012)
網站站前区政府网

站前区中国辽宁省营口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是营口市党政机关的所在地。隶属于辽宁省营口市,位于辽宁省南部,西邻辽东湾,东邻边临镇,南与二道镇县毗连,北与辽宾乡接壤南邻二道镇,全境面积82.31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站前区下辖6个街道办事处[1]

八田地街道、​建丰街道、​建设街道、​跃进街道、​东兴街道新建街道

历史沿革

清初,今站前区西部的荣魁里、互助里、菜市里称为东营子。

1840年(道光二十年)时,东营子筑有三义庙。此外境内还有唐官屯(今中兴里)、邰家屯(今富强里)、贺家屯(今南光里、南窑里一带)和牛家屯(今劳动里)等几个居民村落。

1861年(咸丰十一年)5月营口代替牛庄开为通商口岸后,英、法、美、日、俄、瑞典、荷兰、挪威等国在东营子的三义庙附近设置领事馆,欧美洋行、银行也集中于此。

1864年(同治三年),清政府在此区域内设置了山海常关(俗称东海关)。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俄国将东中铁路支线从大石桥延伸到营口牛家屯,并在牛家屯修建火车站和码头,使今东风街道办事处的劳动里、道叉子里和牛屯里一带成为居民集聚地。

1900年8月4日,沙俄借镇压营口义和团运动之机,军事占领营口,在区境内建立俄国军事统治机构——“营口民政厅”(今八田地里),站前辖区随营口为俄国占领区。

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军占领营口,并强行在今站前区境内开辟“新市街”为日本居留民地,站前辖区随营口为日占领区。

1906年12月,日本归还营口,营口海防同知厅和奉锦山海关兵备道重新回归营口,站前辖区随营口重新隶属于清政府管辖。

1909年前,区境内隶属于盖平县,1909年建立营口直隶厅后改属之。

1913年营口直隶厅改为营口县,区境内除“满铁附属地”外均隶属之。

1938年,营口县改为营口市,区境内设有大和区、绥定区、东昌区和振兴区(6条街)。

1946年4月,国民党统治营口时,将大和区改为复兴区,并实行保甲制,区域内设16个保公所。

1948年2月,营口第三次解放,再次组建营口市民主政府,废除旧区划,建立繁荣、幸福、胜利、河北、工农、车站、建设、民主等8个区。站前区境内设车站、建设和民主区。

1949年8月,撤消区建制,成立17个公安派出所,实行警政合一制,区内设车站、建设、益民、八田地、三楼5个派出所。

1950年起恢复区建制,以序数命名,设立五个区,站前区为第一区。

1956年7月,撤消一至四区,成立工业、车站、建设、八田地、渔市、得胜、西市场、胜利和清华等九个办事处,第五区成立郊区公所,划为路南、农场、花英台3个乡,辖27个村。

1957年营口市内调整区划,设站前、新华、西市3个区,辖9个街道办事处。站前区下设工业、车站、建设3个街道办事处。站前区之名也由此沿用迄今。

1960年,工业街道撤消,其辖居委会划归造纸厂。

1961年,从车站街道办事处劳动、东郊、曙光、公园、东风、钢铁街,成立东郊街道办事处。

1964年车站街道改称站前街道,1966年改称跃进街道。

1963年营口市撤消新华区,将八田地街道划为站前区管辖。

1974年,营口造纸厂新兴人民公社划归站前区。

1979年改称新兴街道办事处。

1980年3月,从八田地街道划出体育街,建设街道划出建丰街和丰收、昌盛街的一部分成立建丰街道办事处。

1986年,将营口劳改总队行政区改为隶属站前区,同年7月成立新建街道办事处。至此,站前区辖八田地、建丰、建设、跃进、东风、新兴和新建7个街道办事处。

2012年,将原老边区的光明村、董家村、新兴村、大兴村整建制划入站前区。调整后,站前区新增面积约8.91平方公里,新增人口约12014人。

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站前區常住人口為261439人。[2]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