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漳州府在福建省的位置(1820年)
漳州府
閩南語名稱?
全漢 漳州府
全羅 Chiang-chiu-hú

漳州府中国福建省明朝时设置的,存在至清朝,府城東有江東橋

歷史沿革

明朝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漳州路为府,属福建行省,治所龙溪县(縣城、府治屬漳州市薌城區),辖龍巖、龍溪、南靖、長泰、漳浦五縣,相当今福建省九龙江流域及其西南地区。洪武九年(1376年),福建行省改为福建布政使司,漳州隸之。

成化六年(1470年),析龍巖縣置漳平縣。

正德十二年(1517年),析南靖、漳浦縣地置平和縣。同年,割龍溪縣西南地區屬南靖縣[a]

嘉靖九年(1530年),割漳浦縣二、三、四、五都置詔安縣。

嘉靖十四年(1535年),割漳州府、泉州府延平府三府四縣邊地置大田縣,隸延平府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割龍溪、漳浦縣地置海澄縣[1]

隆慶元年(1567年),析龍巖並延平府永安、大田三縣地置寧洋縣

萬曆四年(1576年),割潮州府饒平縣信寧都南澳島的青澳、雲澳來屬詔安縣[2]

以前,漳州府增設五縣,達到十縣規模。

清朝

清朝时,府治仍为龙溪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後,漳州府範圍大約等同今日的漳州市(不包含龍海市角美鎮少數地區[b]南靖縣西北角之長塔村[c])以及龍巖市所轄漳平市少數地區[d]永定區少數地區[e]廈門市海滄區南半部[f]金門縣金城鎮東碇島[g]、廣東南澳縣東半部[h]

雍正十年(1732年),以廣東潮州府饒平、福建漳州府詔安兩縣分別持有之南澳島諸澳合置南澳廳,由潮州府、漳州府共管。

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龍巖縣为龍巖直隸州,划漳平縣并寧洋縣龍巖直隸州管辖,漳州府辖境缩小,只相当今福建省九龙江中、下游流域及其西南地区。同年,劃漳浦縣六都之東山島東北角銅山保屬詔安縣[3][i]

雍正十三年(1735年),劃南靖縣車田總十五保屬漳浦縣。

嘉慶三年(1798年),析平和、漳浦、詔安三縣地置雲霄廳[4]

至此,漳州府辖七县二散厅如下:

一、龍溪縣

二、海澄县

三、長泰縣

四、南靖縣

五、平和縣

六、漳浦县

七、詔安縣

八、雲霄廳[5]

九、南澳廳(與潮州府共管)[6]

中华民国

民國初年,全国废府州厅改县,於民國二年(1913年)废,共開府545年。

兵制

清朝

順治四年(1647年),設漳州鎮。[7]

同治六年(1867年),漳州鎮陸路各營裁減五成,並將同安營改歸福建陸路提標管轄。[7]

光緒年間漳州府陸路諸營[7]
上級主官 各營
單位 主官 兵丁
種類員額 總數
2743
馬戰
35
步戰
1194
守兵
1514
漳州鎮總兵(官)
鎮標中營 遊擊 7 186 239 432
鎮標左營 遊擊 6 187 238 431
鎮標右營 遊擊 6 187 238 431
城守營 都司 4 210 211 425
平和營 遊擊 4 141 192 337
雲霄營 遊擊 4 133 185 322
詔安營 遊擊 4 150 211 365
光緒年間漳州府水師諸營[8]
上級主官 各營
單位 主官 兵丁(漳州境內)
種類員額 總數
3982
駐地員額
步戰 守兵 南澳
999
詔安
960
雲霄
50
漳浦
550
海澄
643
龍溪
780
三都
160
四都
170
東山島
630
福建水師提督(總兵官)
提標中營 參將 - - 371 0 0 0 0 0 0 371 0
提標左營 遊擊 - - 607 0 0 0 0 0 0 12 595
提標右營 遊擊 - - 185 0 0 0 0 0 0 0 185
提標前營 遊擊 - - 110 0 0 0 0 0 0 110 0
銅山營 參將 536 664 1200 0 0 170 630 50 350 0 0
金門鎮總兵(官)
鎮標右營 遊擊 - - 350 0 0 0 0 0 200 150 0
南澳鎮總兵(官)
鎮標左營 遊擊 559 600 1159 999 160 0 0 0 0 0 0

職官

入清以後,滿清大量起用北人。

明朝

知府

明代知府[9][10]
姓名 籍贯 上任時間 轄縣 备注
尹勖 不詳 不詳 5
潘琳 山西平陽府 洪武元年 5
許榮 江西吉安府永豐縣 洪武八年 5
白壽 山東兗州府嶧縣 洪武年间 5
徐恭 江西吉安府永豐縣 洪武十三年 5
胡添錫 不詳 洪武年间 5
王仲謙 不詳 洪武年间 5
李晟 不詳 洪武二十一年 5
錢古訓 浙江紹興府餘姚縣 洪武年间 5
游仲桂 廣東肇慶府新興縣 洪武年间 5 進入15世紀
薛? 不詳 永乐年间 5
葉亨 福建福州府閩縣 永乐年间 5
殳文通 浙江嘉興府 宣德元年 5
甘瑛 江西南昌府豐城縣 正统二年 5
李春 江西吉安府永豐縣 正统十年 5
馬嗣宗 北直隸順天府大興縣 景泰元年 5
謝騫 南直隸太平府當塗縣 景泰四年 5
周天民 四川重慶府長壽縣 天順五年 5
童信 浙江金華府永康縣 天顺七年 5
潘本愚 廣東惠州府博羅縣 成化二年 5
王文 山西潞州黎城縣 成化四年 5▸6
張璝 廣東廣州府番禺縣 成化十年 6
姜諒 浙江嘉興府嘉興縣 成化十五年 6
劉瀚 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 成化二十一年 6
鄺文 廣東廣州府南海縣 成化二十三年 6
汪鳳 江西廣信府弋陽縣 弘治四年 6 進入16世紀
彭桓 江西吉安府吉水縣 弘治十四年 6
羅列 廣東廣州府南海縣 弘治十六年 6
陳洪謨 湖廣常德府武陵縣 正德五年 6
潘旦 南直隸徽州府婺源縣 正德九年 6
鍾湘 湖廣武昌府興國州 正德十一年 6▸7
張鵬 四川嘉定州洪雅縣 嘉靖元年 7
詹瑩 湖廣黃州府麻城縣 嘉靖三年 7
陸金 南直隸蘇州府吳江縣 嘉靖七年 7▸8
孫裕 浙江寧波府鄞縣 嘉靖十二年 8
顧四科 浙江杭州府錢塘縣 嘉靖十九年 8
盧璧 南直隸鳳陽府盱眙縣 嘉靖二十五年 8
李僑 山東濟南府長清縣 嘉靖三十一年 8
曹三暘 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 嘉靖三十三年 8
李光宸 廣東廣州府南海縣 嘉靖三十六年 8
桂嘉孝 四川成都府成都縣 嘉靖三十八年 8
唐九德 湖廣長沙府湘潭縣 嘉靖四十三年 8▸10
葛綸 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 隆慶二年 10
羅青霄 四川重慶府忠州 隆慶四年 10
劉志業 浙江寧波府鄞縣 萬曆二年 10
曹銑 南直隸松江府華亭縣 萬曆七年 10
陸從平 南直隸松江府華亭縣 萬曆八年 10
周鐸 南直隸蘇州府太倉州 萬曆九年 10
李載陽 湖廣黃州府蘄州 萬曆十四年 10
李日文 江西撫州府金谿縣 萬曆二十三年 10
楊維嶽 浙江紹興府餘姚縣 萬曆二十三年 10
韓擢 廣東惠州府博羅縣 萬曆二十七年 10 進入17世紀
方學龍 浙江嚴州府淳安縣 萬曆三十年 10
閔夢得 浙江湖州府烏程縣 萬曆三十七年 10
袁業泗 江西袁州府宜春縣 萬曆四十年 10
汪康謠 南直隸徽州府休寧縣 萬曆年間 10
侯應賓 浙江溫州府樂清縣 萬曆年間 10
楊翰 南直隸應天府溧水縣 天啟元年 10
施邦曜 浙江紹興府餘姚縣 天啟年間 10
曹荃 南直隸常州府無錫縣 崇禎七年 10
沈在宥 浙江湖州府長興縣 崇禎年間 10
胡學戴 南直隸揚州府江都縣 崇禎年間 10
金麗澤 南直隸常州府武進縣 崇禎末年 10
祝登元 浙江衢州府龍遊縣 隆武年間 -

清朝

衝繁疲難

清代依據各地民情之不同,制定了選任地方官員的標準。

福建省九府[11]
福州府 福寧府 延平府 建寧府 邵武府 汀州府 漳州府 興化府 泉州府
交通位置重要程度
政務負擔程度
稅賦完納程度
居民刁悍程度
漳州府七縣一散廳[12]
龍溪縣 海澄縣 南靖縣 漳浦縣 平和縣 詔安縣 長泰縣 南澳廳
交通位置重要程度
政務負擔程度
稅賦完納程度
居民刁悍程度

知府

清代知府[13][14][15]
姓名 籍貫 出身 上任時間 轄縣 备注
祝登元 浙江衢州府龍遊縣 顺治三年 10
羅麗辰 正紅旗漢軍 顺治五年 10
張延 江南 舉人 顺治七年 10
房星煜 正黃旗漢軍 貢生 顺治九年 10
錢光泰 江南蘇州府長洲縣 崇禎十三年特用出身 顺治十二年 10
齊贊樞 正黃旗漢軍 顺治九年第三甲進士 顺治十七年 10
鄧自辛 不詳 不詳 10
錢震朗 不詳 不詳 10
鄧廷羅 [v] 康熙二年 10
王得善 直隸保定府易州淶水縣 拔貢 康熙三年 10
孫芳桂 直隸宣化府 拔貢 康熙四年 10
劉夢興 河南汝寧府羅山縣 副貢 康熙六年 10
孫揚 不詳 筆帖式 康熙九年 10
胡獻瑤 山東萊州府膠州 顺治九年第三甲進士 康熙十二年 10
周昌 鑲藍旗漢軍 康熙十二年第二甲進士 康熙十六年 10
吳延貴 奉天奉天府開原縣 康熙十八年 10
袁珩 直隸順天府香河縣 蔭生 康熙二十年 10
白輝 山西太原府平定州 貢生 康熙二十三年 10
汪世印 正紅旗漢軍 蔭生 康熙二十三年 10
靳治揚 鑲黃旗漢軍 筆帖式 康熙三十三年 10
衛召揆 山西平陽府曲沃縣 蔭生 康熙三十五年 10 進入18世紀
劉芳 正白旗漢軍 監生 康熙四十一年 10
趙完璧 浙江紹興府山陰縣 貢生 康熙四十四年 10
魏荔彤 直隸真定府趙州柏鄉縣 貢生 康熙四十九年 10
李秉衡 正紅旗漢軍 貢生 康熙五十六年 10
耿國祚 直隸順天府大興縣 舉人 雍正二年 10
潘體豐 山東濟南府武定州樂陵縣 貢生 雍正五年 10
李治國 山東濟南府歷城縣 康熙五十七年第三甲進士 雍正六年 10
楊一正 陝西乾州武功縣 貢生 雍正七年 10
張嗣昌 山西平陽府浮山縣 貢生 雍正八年 10
楊一正 雍正八年 10 再任
張嗣昌 雍正九年 10 再任
王之琦 浙江紹興府山陰縣 監生 雍正十年 10
高元崑 江蘇揚州府江都縣 康熙五十七年第三甲進士 雍正十一年 10▸7 分設龍巖直隸州
童華 浙江紹興府會稽縣 貢生 乾隆二年 7
梁須楩 正白旗漢軍 監生、筆帖式 乾隆二年 7
王德純 鑲白旗漢軍 雍正二年第三甲進士 乾隆三年 7
徐林 浙江杭州府錢塘縣 乾隆四年 7
蕭侅 廣東嘉應州平遠縣 貢生 乾隆五年 7
張廷球 安徽安慶府桐城縣 乾隆六年 7
周岱 鑲紅旗漢軍 監生 乾隆八年 7
金溶 直隸順天府大興縣 雍正八年第三甲進士 乾隆十年 7
魏嵉 雲南雲南府昆明縣 蔭監生 乾隆十五年 7
奇靈阿 正黃旗滿洲 乾隆十九年 7
暴煜 山西潞安府屯留縣 舉人 乾隆二十二年 7
余文儀 浙江紹興府諸暨縣 乾隆二年第三甲進士 乾隆二十三年 7
蔣允焄 貴州貴陽府貴築縣 乾隆二年第三甲進士 乾隆二十五年 7
劉增 鑲紅旗漢軍 舉人 乾隆二十八年 7
張挺 陝西西安府涇陽縣 乾隆二十九年 7
張鎮 山東武定府海豐縣 監生 乾隆三十一年 7
李師敏 山東武定府惠民縣 乾隆二十二年第三甲進士 乾隆三十四年 7
李維鈺 直隸遵化州 蔭生 乾隆三十八年 7
雙鼎 正白旗滿洲 筆帖式 乾隆四十一年 7
姚棻 安徽安慶府桐城縣 乾隆二十六年第二甲進士 乾隆四十二年 7
黃彬 四川成都府漢州 舉人 乾隆四十六年 7
李浚源 浙江紹興府山陰縣 舉人 乾隆四十七年 7
朱芫會 安徽徽州府歙縣 乾隆二十二年第三甲進士 乾隆四十九年 7
黃彬 乾隆五十年 7 再任
史夢琦 江蘇常州府陽湖縣 乾隆三十四年第二甲進士 乾隆五十四年 7
全士潮 江蘇蘇州府震澤縣 拔貢 乾隆五十七年 7
金城 正白旗滿洲 乾隆六十年 7
景文 正藍旗滿洲 嘉慶四年 7 進入19世紀
方應恆 湖南岳州府巴陵縣 監生 嘉慶六年 7
景敏 正白旗滿洲 貢生 嘉慶九年 7
特通阿 鑲藍旗蒙古 拔貢 嘉慶九年 7
裘增壽 江西南昌府新建縣 舉人 嘉慶十二年 7
英泰 不詳 嘉慶十八年 7
李賡芸 江蘇太倉州嘉定縣 乾隆五十五年第二甲進士 嘉慶十九年 7
畢所譡 山東登州府文登縣 副貢 嘉慶二十年 7
方傳穟 安徽安慶府桐城縣 監生 嘉慶二十二年 7
陸言 浙江杭州府錢塘縣 嘉慶四年第二甲進士 嘉慶二十四年 7
周鎬 江蘇常州府金匱縣 舉人 道光元年 7
戴嘉穀 江西南安府大庾縣 蔭生 道光三年 7
許原清 江蘇松江府華亭縣 監生 道光九年 7
童宗顏 四川成都府新津縣 嘉慶十四年第二甲進士 道光十五年 7
王衍慶 山東東昌府聊城縣 舉人 道光十七年 7
胡興仁 湖南永順府保靖縣 拔貢 道光十八年 7
王衍慶 道光二十年 7 再任
趙鏞 江西建昌府南豐縣 道光六年第二甲進士 道光二十年 7
黃德峻 廣東肇慶府高要縣 道光二年第二甲進士 道光二十二年 7
褚登 江蘇常州府靖江縣 道光三年第二甲進士 道光二十三年 7
王佐業 江蘇揚州府泰州 道光六年第二甲進士 道光二十四年 7
趙鏞 道光二十四年 7 再任
王用賓 安徽安慶府懷寧縣 道光六年第二甲進士 道光二十五年 7
徐耀 直隸順天府宛平縣 道光十三年第三甲進士 道光二十六年 7
方寶慶 安徽安慶府桐城縣 道光六年第二甲進士 道光二十六年 7
莊受祺 江蘇常州府陽湖縣 道光二十年第二甲進士 道光二十八年 7
王佐業 道光二十八年 7 再任
周之培 河南開封府祥符縣 蔭生 咸豐元年 7
王佐業 咸豐元年 7 三任
文秀 正白旗滿洲 咸豐三年 7
金崇 不詳 咸豐四年 7
王肇謙 直隸定州深澤縣 舉人 咸豐四年 7
耿日椿 直隸保定府新城縣 道光十八年第二甲進士 咸豐六年 7
王澍 不詳 咸豐七年 7
周立瀛 江西吉安府安福縣 道光二十四年第二甲進士 咸豐八年 7
楊福五 直隸宣化府保安州 道光二十年第三甲進士 咸豐八年 7
周立瀛 咸豐九年 7 再任
高會嘉 江西九江府彭澤縣 道光二十五年第二甲進士 咸豐十一年 7
北克丹布 正藍旗滿洲 生員 咸豐十一年 7 太平天國戰死漳州城外
馬珍 四川松潘廳 同治三年 7
劉惠人 不詳 同治四年 7
楊慶容 廣西柳州府馬平縣 附生 同治六年 7
朱以鑑 廣東潮州府澄海縣 廩貢 同治六年 7
張其曜 浙江紹興府會稽縣 監生 同治七年 7
楊先澤 貴州貴陽府貴築縣 道光三十年第三甲進士 同治七年 7
許善器 浙江湖州府德清縣 監生 同治十三年 7
沈定均 湖南岳州府臨湘縣 拔貢 同治十三年 7 [w]
毓璋 不詳 光緒年間 7
吉昌 不詳 光緒五年 7
孫傳袞 不詳 光緒二十七年 7
陳嘉言 湖南衡州府衡山縣 光緒二十九年 7

志书

文教

注释

  1. ^ 相當於南靖縣由義里一部分及居仁里全部
  2. ^ 原屬泉州府同安縣積善里十八、十九、二十都。
  3. ^ 原屬龍巖州適中社
  4. ^ 原屬龍溪縣二十五都
  5. ^ 原屬平和縣清寧里
  6. ^ 原屬海澄縣三都
  7. ^ 原屬海澄縣四五都
  8. ^ 原屬南澳廳
  9. ^ 因而東山島全境為詔安縣所有
  10. ^ 原屬龍溪縣二十五都
  11. ^ 原屬南靖縣居仁里
  12. ^ 原屬南靖縣習賢里
  13. ^ 原屬南靖縣由義里、居仁里
  14. ^ 部分劃屬漳浦縣後,今漳浦縣北部仍有部分屬南靖縣居仁里,1949年後併入形成現今漳浦縣
  15. ^ 原屬平和縣新安里
  16. ^ 部分劃屬雲霄廳
  17. ^ 原屬平和縣清寧里
  18. ^ 全部劃屬雲霄廳
  19. ^ 原屬漳浦縣二十八都
  20. ^ 部分劃屬雲霄廳
  21. ^ 以三縣劃地置雲霄廳後,今雲霄縣北部仍有部分屬平和縣新安里、南部仍有部分屬詔安縣四都,1949年後陸續併入形成現今雲霄縣
  22. ^ 鳳陽府虹縣及江寧府兩說
  23. ^ 《漳州府志》僅收錄至沈定均,後續知府記載散見各處,名單不全。

参考來源

  1. ^ 《海澄縣志》,1633,梁兆陽、蔡國禎
  2. ^ 周佳榮. 香港潮州商會九十年發展史. 中華書局(香港)出版有限公司. 2012-07-16: 30 [2019-10-26]. ISBN 97898881816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1). 
  3. ^ 《銅山志》,卷三武備志,乾隆十六年(1751年),陳振藻
  4. ^ 《雲霄廳志》,1816,薛凝度、吳文林
  5. ^ 〈清代廳制研究〉,1995,吳正心
  6. ^ 〈論16~18世紀南澳島的王朝經略與行政建置演變〉,《廣東社會科學》,2018年01期,2018,王潞
  7. ^ 7.0 7.1 7.2 《漳州府志》,卷二十二兵紀一,光緒三年(1877年),沈定均
  8. ^ 《漳州府志》,卷二十三兵紀二,光緒三年(1877年),沈定均
  9. ^ 《漳州府志》,卷十秩官二,光緒三年(1877年),沈定均
  10. ^ 《重纂福建通志》,卷百之四,道光九年(1829年),陳壽祺
  11. ^ 〈《清史稿˙地理志》府州廳縣職官缺分繁簡訂誤〉,《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五本,第三分,頁633-638,1994,劉錚雲
  12. ^ 〈《清史稿˙地理志》府州廳縣職官缺分繁簡訂誤〉,《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五本,第三分,頁636、637,1994,劉錚雲
  13. ^ 《福建續志》,卷二十四職官二,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沈廷芳
  14. ^ 《漳州府志》,卷十一秩官四,嘉慶十一年(1806年),特通阿
  15. ^ 《漳州府志》,卷十二秩官四,光緒三年(1877年),沈定均

外部連結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漳州府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