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溥 (明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楊溥
杨溥 (明朝)

明《三才圖會》載《少保楊文定公像》


大明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
籍貫 湖廣等處行中書省荊州府石首縣
族裔 漢族
字號 字弘濟,號澹庵
諡號 文定
出生 洪武五年(1372年)
湖廣石首縣
逝世 正統十一年(1446年)七月十四日
京師
配偶 配彭氏,累赠夫人
親屬 楊國禎(祖)
楊文憲(父)
詹氏(母)
彭氏(妻)
楊旦(子)
楊壽楊孝楊泰(孫)
楊耀宗(曾孫)
出身
  • 建文元年湖广乡试第一名
  • 建文二年庚辰科進士出身

楊溥(1372年—1446年),弘濟南楊,一號澹庵湖廣等處行中書省荊州府石首縣(今湖北省石首)人。明朝內閣首輔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與楊榮楊士奇共稱“三楊”,是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之一。文定

生平

建文、永樂年間

楊溥自幼家贫勤學。建文元年(1399年),考中湖廣鄉試第一名(解元);次年,聯捷庚辰科二甲十八名進士,與楊榮同授翰林院編修[1]靖難之役后,明成祖即位,楊溥改授洗馬、侍奉皇太子朱高炽。一日太子讀《漢書》時,稱張釋之有賢才。楊溥曰:“張釋之誠然有賢才,但若非漢文帝寬仁,他也無法行志”,此後楊溥特意編撰漢文帝的事編呈上。朱高炽讀後大悅。之後,楊溥因喪歸鄉。恰逢朱棣北征、太子監國,命其赴任[2]。永樂十二年,因為朱棣回朝后,太子迎接遲緩,招致朱棣大怒。黃淮、楊溥等侍奉東宮的官員均因此下詔獄。當時家人供食屢次斷絕,而明成祖之意又難測,楊溥性命旦夕不保。然而在這樣惡劣情況下,楊溥更加勤奮地閱讀各類經史子集書籍,十年牢獄仍不輟[3]

洪熙、宣德年間

明仁宗即位后,楊溥得釋,并升任翰林學士。朱高炽因為念及楊溥是因他而受十年詔獄之災,對他尤其憐惜。次年,仁宗在思善門旁建造弘文閣,并選拔文臣中有學行的人擔任。楊士奇舉薦侍講王進、儒士陳繼蹇義舉薦學錄楊敬、訓導何澄。仁宗還命楊溥掌管弘文閣事,并親授閣印。之後,擢升太常寺寺卿,仍兼職弘文閣事務[4]

次年,朱高炽駕崩,明宣宗即位。其罷免弘文閣,并召楊溥進入內閣,與楊士奇等人共同處理機務。宣德四年,他回石首奔母丧,之後再次起用。宣德九年,晋升禮部尚書,仍然兼任其翰林學士與內閣的事務[5]

正統年間

明英宗即位后,杨溥與杨士奇、杨榮共同請開經筵,在選擇講官時候,必須是學識平正、言行端謹、老成達大體者,並且上奏請謹慎選擇宮中內臣,太皇太后見奏后大喜。一日,太皇太后在便殿而坐,明英宗面朝西而立,召見英國公張輔及杨士奇、杨榮、杨溥、胡濙等人進入。她對眾人說:“你們都是老臣。現在嗣君年幼,希望你們同心共安社稷。”又召杨溥向前說:“仁宗皇帝經常念及您的忠誠,屢次嘆息,未曾想到我現在還能見到您。”杨溥聽後感動落淚,太皇太后也哭泣,左右眾人均倍感悲慟。當時仁宗還為太子監國時,備受漢王朱高煦讒言,東宮多位大臣被牽連入詔獄,杨溥與黃淮等人一進就是十年,且數次瀕臨死難。仁宗時常在宮中叨念諸臣,長久后張太后亦因此憐惜。太皇太后隨後對英宗說:“此五臣,三朝簡任,俾輔後人。皇帝萬幾,宜與五臣共計”[6]。正統三年,《明宣宗實錄》製成,杨溥晋升為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學士。杨溥又因為繼楊士奇、杨榮二十年后入內閣,於是三人共稱“三楊[7]。正統六年,請求歸鄉省墓[8]

當時,宦官王振尚未敢蠻橫,天下清平,朝廷無失政,三楊的美名也傳至朝廷內外。當時以稱楊士奇為“西楊”,杨榮為“東楊”,杨溥則為“南楊”。其中杨溥為人廉直寬靜、沒有城府。性情恭謹,每次上朝均沿牆而走。諸位大臣論事發生爭議,杨溥則平心處之,眾人皆嘆服。當時人稱楊士奇有學行,杨榮有才識,杨溥有雅操,均为他人所不及[9]。然而,杨榮、楊士奇相繼去世,內閣中的新人馬愉高谷曹鼐都為後進之人,杨溥日益孤立,王振卻更加干預朝政。正統十一年(1446年),杨溥去世,贈太子太師,諡文定。三年,王振誘導年少的英宗北征蒙古,在土木之變中被也先俘獲,朝野陷入混亂。人們追思若三楊尚在,肯定不至于此[10]

家族

高祖杨英,宋茶陵学正。曾祖杨佑,始居荆州蒙城,又遷石首,遂为石首人。祖父杨國桢,父亲杨文憲,皆贈光禄大夫柱國少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母詹氏,贈夫人。

杨溥有三子:杨曒、杨昱、杨旦。长子、次子皆先卒。女兒四人:嫁医学训科郭學本、吴卓、國子生李年皋、邑庠生何纯。孫男有杨寿、杨孝等人。孫女婿有正统十年进士毛珎等人。

参考文献

  1. ^ 明史》(卷148):“楊溥,字弘濟,石首人。與楊榮同舉進士。授編修。”
  2. ^ 明史》(卷148):“永樂初,侍皇太子為洗馬。太子嘗讀《漢書》,稱張釋之賢。溥曰:「釋之誠賢,非文帝寬仁,未得行其志也。」採文帝事編類以獻。太子大悅。久之,以喪歸。時太子監國,命起視事。”
  3. ^ 明史》(卷148):“十二年,東宮遣使迎帝遲,帝怒。黃淮逮至北京系獄。及金問至,帝益怒曰:「問何人,得侍太子!」下法司鞫,連溥,逮系錦衣衛獄。家人供食數絕。而帝意不可測,旦夕且死。溥益奮,讀書不輟。系十年,讀經史諸子數周。”
  4. ^ 明史》(卷148):“仁宗即位,釋出獄,擢翰林學士。嘗密疏言事。帝褒答之,賜鈔幣。已,念溥由己故久困,尤憐之。明年建弘文閣於思善門左,選諸臣有學行者侍值。士奇薦侍講王進、儒士陳繼,蹇義薦學錄楊敬、訓導何澄。詔官繼博士,敬編修,澄給事中,日值閣中。命溥掌閣事,親授閣印,曰:「朕用卿左右,非止學問。欲廣知民事,為治道輔。有所建白,封識以進。」尋進太常卿,兼職如故。”
  5. ^ 明史》(卷148):“宣宗即位,弘文閣罷,召溥入內閣,與楊士奇等共典機務。居四年,以母喪去,起複。九年遷禮部尚書,學士值內閣如故。”
  6. ^ 明史》(卷148):英宗初立,與士奇、榮請開經筵。豫擇講官,必得學識平正、言行端謹、老成達大體者數人供職。且請慎選宮中朝夕侍從內臣。太后大喜。一日,太后坐便殿,帝西向立,召英國公張輔及士奇、榮、溥、尚書胡濙入。諭曰:「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又召溥前曰:「仁宗皇帝念卿忠,屢加嘆息,不意今尚見卿。」溥感泣,太后亦泣,左右皆悲愴。始仁宗為太子,被讒,宮僚多死詔獄,溥及黃淮一系十年,瀕死者數矣。仁宗時時於宮中念諸臣,太后亦久憐之,故為溥言之如此。太后復顧帝曰:「此五臣,三朝簡任,俾輔後人。皇帝萬幾,宜與五臣共計。」
  7. ^ 明史》(卷148):“正統三年,《宣宗實錄》成,進少保、武英殿大學士。溥後士奇、榮二十餘年入閣,至是乃與士奇、榮並。
  8. ^ 明史》(卷148):六年歸省墓,尋還。
  9. ^ 明史》(卷148):是時,王振尚未橫,天下清平,朝無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稱「三楊」。以居第目士奇曰「西楊」,榮曰「東楊」,而溥嘗自署郡望曰南郡,因號為「南楊」。溥質直廉靜,無城府。性恭謹,每入朝,循牆而走。諸大臣論事爭可否,或至違言。溥平心處之,諸大臣皆嘆服。時謂士奇有學行,榮有才識,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雲。”
  10. ^ 明史》(卷148):比榮、士奇相繼卒,在閣者馬愉、高谷、曹鼐皆後進望輕。溥孤立,王振益用事。十一年七月,溥卒,年七十五。贈太師,諡文定。官其孫壽尚寶司丞。後三年,振遂導英宗北征,陷土木,幾至大亂。時人追思此三人者在,當不至此。而後起者爭暴其短,以為依違中旨,釀成賊奄之禍,亦過刻之端也。

相關條目


官衔
前任:
楊士奇
明朝內閣首輔
1444年—1446年
繼任:
曹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