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級救難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新型救難艦
大武級救難艦
概觀
艦種救難艦
艦名出處北大武山
擁有國 中華民國
前型大同級遠洋拖船
大湖級救難艦
同型6艘 [1](預計)
現況下水
技术数据
排水量3,250噸
全長87公尺
全寬15公尺
最高速度18節
續航距離10,000海里
乘員95名
武器裝備T-75 20毫米機砲

大武級救難艦,建造代號「安海計畫」,計畫時稱為新型救難艦,為中華民國海軍執行的十二項造艦計畫項目之一,預計建造六艘,用以取代老化的大湖級救難艦大同級遠洋拖船[2]

簡介

新型救難艦,主要任務為拖帶、救難以與水下作業,配備有先進的救難與防護系統,水深可達100公尺的水下救難系統(潛水鐘),以及可在水深500公尺作業的水下遙控載具系統(ROV),將可提升海軍在深海救援的能量。新型救難艦完工後,具有速度快、機動力佳、自動化作業能力高、拖帶拉力大等特性,遂行艦艇救難、拖帶及與水下失事物體打撈等任務,不易受操作安全及風力等因素限制,有利救難任務達成。[3]

艦歷

中華民國海軍於2016年提出了「未來12項造艦計畫」,將在未來二十年內大規模汰換現役艦艇。根據海軍司令部公布發布的報告,新型救難艦的技術需求包含:

  1. 雙俥、雙舵及可變螺距螺槳推進器,具艏、艉輔助推進系統,可原地360度旋轉與側向移動。
  2. 具動態穩定系統。可於海象4級下執行救難及水下打撈任務,並於海象5級(含)、海流2.5節以下具定位能力執行救難作業。
  3. 可拖帶3萬噸(含)以上之船隻,最大負荷可滿足至10萬噸。
  4. 具備海上消防噴灑作業能力及海洋污染基本處理能力。
  5. 可視任務搭載水下遙控載具系統(ROV,作業深度200公尺以上)及水下救援裝備等救難系統(潛水鐘)。
  6. 具備救援直升機起降平台及人員救難艇。

2018年8月31日,中華民國國防部編列的2019年國防預算公開部分送交立法院,其中即編列29億7516萬元以研發並建造首艘新型救難艦。[4][5]2020年12月2日,國防部公布新型救難艦建造案由台灣國際造船公司以新台幣29億7,516萬元得標,合約自2020年12月4日起生效,原訂2023年8月交付,因主機延遲交付而推延至預計2024年1月交付海軍。[6]2024年02月傳出疑因部分裝備延誤抵台,海軍也修改「安海計畫」,導致首艦大武號救難艦原本預計今年3月中旬交船,又傳出因裝備未到位而延宕,對此,原本台船對外證實無法在3月中旬交艦,已協調儘速交運裝備,希望5月20日之前,能完成交船儀式,但低調表示:「雙方依合約執行。」[7]

同型艦

舷號 艦名 承造船廠 起造日期 安放龍骨日期 下水日期 交船日期 成軍日期 狀態 備註
ARS-571 大武 台灣國際造船 2021年8月4日 2022年3月15日 2023年3月14日[8] 下水艤裝 原型艦

參考文獻

  1. ^ 艦船與海洋工程產業特性與發展前景 (PDF). 2016-08-05 [2017-09-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9-13) (中文(臺灣)). 
  2. ^ 台灣海軍「三代艦」計畫(2020年代以後). [2021-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30). 
  3. ^ 記者吳旻洲. 新型救難艦台船得標 2023年交付海軍. 大紀元. [2020-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3 (中文(臺灣)). 
  4. ^ 海軍打造新型救難艦 專家:符潛艦國造需求. [2020-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5. ^ 75歲最老拖救艦鎮基隆 蔡適應:提前於2023年換新艦. [2018-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7. 
  6. ^ 國艦國造開花結果 新型救難艦113年1月交船海軍.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9). 
  7. ^ 海軍「新型救難艦」交船延宕 台船低調:雙方依合約執行. 自由時報電子報-軍武. 
  8. ^ 為國造潛艦鋪路! 海軍新型救難艦曝光籌建深海自救兵力. TVBS新聞網.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