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炮台之战 (1900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沽口炮台之战
义和团运动的一部分

联军冲向炮台
日期1900年6月16日-17日
地点38°58′37.4″N 117°42′19.3″E / 38.977056°N 117.705361°E / 38.977056; 117.705361
结果 联军战略胜利
八国联军之役的开端
参战方
 沙俄
 联合王国
 大日本帝国
 德國
 奥匈帝国
 意大利
 清朝
指挥官与领导者
俄罗斯帝国 雅科夫·希尔德布兰特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克里斯托弗·克拉多克
德意志帝國 胡戈·冯·波尔
清朝 提督罗荣光[1]
兵力
900人
10艘船[2][3]
大约2,000士兵和水手
4艘驱逐舰
伤亡与损失
172人伤亡 不详

大沽口炮台之战是1900年6月义和团运动期间,中国清朝军队与八国联军之间在大沽口或大沽口炮台的一场短暂交战。欧洲日本海军在与清军的部队进行了短暂但血腥的战斗后占领了大沽炮台。此战的战损促使清政府站在义和团一边,同时中国军队受命抵抗中国领土内的所有外国军队。联军一直控制着大沽口直到1901年9月义和团运动结束。

背景

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的拳民威胁外来势力。拳民是中国本地的农民运动义和团成员,旨在终结外国对中国的影响。[4]至6月初,经清廷许可,有450名来自八国的士兵和海军陸戰隊分批陆续抵达北京保护外交使馆区。6月9日,使馆区与天津的联络中断,虽然此时使馆区实际并未遭到攻击,但6月10日,八国决定出兵,于11日集结了2,000人的西摩尔远征军,未经清廷许可,试图从天津乘火车前往北京支援使馆区,因铁路部分路段被毁,出天津不远即下车步行。在天津还有2,400联军士兵,多是俄军。中国的清政府正在犹豫是支持拳民抗击外国入侵还是镇压这一威胁朝廷的团体。[5]

同期黄海海岸外数英里有大量西方和日本的战舰。6月15日,中国军队在海河布置了水雷以防八国联军派战舰发起进攻。[6]为避免海上与天津的补给和通讯线受到威胁,各战舰的统帅在16日会见,认为控制海河河口的大沽口炮台是在华北维持据点的关键。俄罗斯帝国海军的希尔德布兰特海军中将通过巴赫梅捷夫上尉送信给大沽口提督罗荣光,后者随后发电报告知正在天津的直隶总督裕禄,称联军建议“经过同意或武力暂时占领”大沽口、命令中国军队在17日凌晨2点前交出大沽口。在场的联军各国只有美国海军少将路易斯·肯普弗反对,称他无权承担对中国的敌意。[7]肯普弗说进攻是“战争行为”,因此拒绝参与。[2]但肯普弗同意一艘老旧的美国炮舰“莫诺卡西”停驻在炮台附近作为附近市民的避难所。[8]

这是外国水手的大胆要求。包括非战斗的“莫诺卡西”,只有十艘船可以从200码宽的河口的岸上通过,进入海河,以占领或袭击四座炮台。只有900人能被集合参与这次行动。相反的是炮台内和沿河停靠的数艘现代炮舰上的中国士兵和水手有大约2,000人。中国人也开始在河口附近埋下地雷,在炮台安装鱼雷管[2]16日晚,外国战舰开始入河建立可发起对大沽口炮台的占领或袭击的据点。[3]

战役

对于闯入中国内河的军舰,中国军队不等最后期限到来就于17日凌晨0:45用每门火炮从炮台同时向联军战舰开火。[6]俄国炮舰“朝鲜人号”在这场开放齐射中被重创。“莫诺卡西”虽然远离战斗又有军官保护船上的37名妇女儿童故处于“一个绝对安全的位置”,船头也遭受了一个中国的炮弹,没有伤到人。船长很快将其移到更安全的地方。来自炮台的中国方瞄准敌舰的射击是精准的,还击中了英国皇家海军“鳕鱼号”、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战舰“白鼬号”“狮子号”,驱赶了“基立亚克号”。[9]俄军打开了“基立亚克”的探照灯,将自己暴露于中国的火力下。“基立亚克号”和另一艘战舰被严重损伤。18名俄军死亡,65人受伤。[10]

联军对大沽口的进攻影响了慈禧太后支持拳民的决定。

对联军进攻最严重的威胁是停泊在大沽口沿岸的“海龙”“海犀”“海青”“海华”四艘现代德国造蒸汽鱼雷艇。但难以理解的是,在中方开火后,它们可能因为正在维修,仍然停泊。两艘英国鱼雷艇“鳕鱼号”“名誉号”(分别由上尉科林·麦肯济和罗杰·凯耶斯英语Roger Keyes, 1st Baron Keyes指挥)各拖着一艘载10人全副武装登陆部队的捕鲸船,和俄国“基立亚克/Guiliak”号拖带一艘装满士兵的小船冲向这些中国舰船,遭遇强烈抵抗,基立亚克/Guiliak号弹药舱中弹爆炸放弃任务,“鳕鱼号”亦中一枚六英寸炮弹但弹头没有爆炸。最终“鳕鱼号”“名誉号”和拖带的划艇得以靠上和占领了这四艘鱼雷艇。[11]战斗中“海华”舰管带饶鸣衢阵亡。这四艘鱼雷艇后被英、德、俄、法各分一艘,并在当时同被命名为“大沽”号。

双方的大砲对决僵持直至接近拂晓时联军将所有船员投入对西北炮台的地面进攻。200名俄、奥军队带路,380名英、意军队跟随,300名日军在后。联军有一些运气,地面进攻开始时,炮台的火药库爆炸了,在随后的混乱中日军得以攻占炮台。[12]英、意军随后带队攻打北炮台,很快攻占。[13]

河南侧仍有两座炮台。联军用自己所有的和占领的中国炮台的枪炮瞄准这两座炮台。他们一次性爆破了另一座火药库,很快中国士兵丢弃了炮台。联军地面军队随后渡河,几乎未受抵抗就占领了炮台。大沽口炮台的战斗结束于早上6:30。总计900名士兵和水手的联军遭受了172人伤亡。[14]中方伤亡不详,但炮台被描述为淹没在“血河”里。[15]然而,罗伯特·B. 埃杰顿说,中方伤亡“可能不重”。[10]

影响

联军海军对大沽口的进攻有着深远的影响。此战最初送到北京的战报是裕禄在天津所发,强调正面战绩,没有告诉慈禧太后联军已攻占了炮台。[16]

此战将清政府明确推到了拳民一方,中国军队被命令抵抗中国领土上的外国军队。次日,6月18日,西摩尔上将和他的2000人被中国军队在京津铁路沿线攻击,在廊坊一带遭受400余人伤亡后,西摩尔决定放弃到达北京的目标,撤退到天津。19日,北京将最后通牒送给了使馆区的外交官们,通知他们在24小时内离京。外国人们担心自身安全拒绝离开后,20日,使馆区包围战开始。在义和团运动剩下的时间里,大沽口炮台一直在外国人控制下。[17]

联军军官表扬了中国军队在防御大沽口炮台时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技能。[18]

注释

  1. ^ Victor Purcell. The Boxer Uprising: A Background Stud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June 2010: 250– [2021-09-01]. ISBN 978-0-521-148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 
  2. ^ 2.0 2.1 2.2 Robert B. Edgerton. Warriors of the rising sun: a history of the Japanese military需要免费注册. W. W. Norton & Company. 1997: 73 [2010-11-28]. ISBN 0-393-04085-2. kempff louis american. 
  3. ^ 3.0 3.1 Scharf and Harrington, p. 95; Fleming,p. 80-81
  4. ^ Thompson, Larry Clinton. William Scott Ament and the Boxer Rebellion: Heroism, Hubris, and the Ideal Missionary. Jefferson, NC: McFarland, 2009, p.68
  5. ^ Tan, Chester C. The Boxer Catastrophe. New York: Columbia U Press, 1955, p. 72
  6. ^ 6.0 6.1 United States. Adjutant-General's Office. Military Information Division. Publication, Issue 33 Document (United States. War Dept.). G.P.O. 1901: 533 [February 19,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5). 
  7. ^ Fleming, Peter. The Siege of Peking. New York: Dorset Press, 1959, pp. 79–81
  8. ^ Sharf, Frederic A. and Harrington, Peter. China 1900: The Eyewitnesses Speak. London: Greenhill Books, 2000, p.91
  9. ^ Landor, A. Henry Savage. China and the Allies. New York: Scribner’s Sons, 1901, pp 118–119, 131
  10. ^ 10.0 10.1 Robert B. Edgerton. Warriors of the rising sun: a history of the Japanese military需要免费注册. W. W. Norton & Company. 1997: 74 [2010-11-28]. ISBN 0-393-04085-2. russian commander gunboat searchlight. 
  11. ^ The Most Eminent Order of the Indian Empire to Rear-Admiral Coli | eMedals. [2012-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5). 
  12. ^ Sharf, 95–96
  13. ^ Landor, 126
  14. ^ Fleming, p. 83
  15. ^ Sharf and Harrington, 92
  16. ^ Fleming, 83–84
  17. ^ Thompson, p. 73-74
  18. ^ Landor, p. 130

参考文献

  • Harrington, Peter. Peking 1900: The Boxer Rebellion. Oxford: Osprey. 2001. ISBN 1-84176-181-8. 
  • Leonhard, Robert R. The China Relief Expedition Joint Coalition Warfare in China Summer 1900 (PDF).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pplied Physics Laboratory. [8 August 20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12-06). 
  • Thompson, Larry Clinton (2009), William Scott Ament and the Boxer Rebellion: Heroism, Hubris, and the Ideal Missionary, Jefferson, NC: McFarland Publishing Company. ISBN 978-0-7864-4008-5
  • Xiang, Lanxin. The Origins of the Boxer War: A Multinational Study. Psychology Press. 2003. ISBN 0-7007-15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