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讷拉罗朗德战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博讷拉罗朗德战役
普法战争的一部分

博讷拉罗朗德战斗的油画
日期1870年11月28日
地点
结果 普军胜利
参战方
 普魯士王國 法蘭西第二帝國 国防政府
指挥官与领导者
普魯士王國 康斯坦丁·伯恩哈德·冯·沃格茨-里茨英语Konstantin Bernhard von Voigts-Rhetz 法蘭西第二帝國 约瑟夫·克鲁扎特(Joseph Crouzat)
法蘭西第二帝國 让-巴普蒂斯特·比洛特英语Jean-Baptiste Billot
兵力
40,000人[1]
174门大炮[1]
31,000至60,000人
140门大炮
伤亡与损失
1,000人傷亡[1] 4,000人傷亡[1]

博讷拉罗朗德战役(法語:Bataille de Beaune-la-Rolande,是1870年11月28日普法战争期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在卢瓦雷省博讷拉罗朗德的一场战役,最终以普军胜利告终。[2]

背景

1870年11月9日的库尔米耶尔战役结束后,法国的卢瓦尔军团英语Armée de la Loire成功夺回了奥尔良,并占领了与巴黎之间的轴心位置。卢瓦尔军团的右翼部队(第20和第18军团)拥有60,000人和138门大炮,其任务是解救被普鲁士围攻的巴黎。但是,法军考虑到军团内的许多人都是最近才被征召,只接受了短期训练的士兵,同时卢瓦尔河军团也缺少经验丰富的士兵,特别是在军官和士官方面,因此该军团一直停留在奥尔良进行强化训练[2]

11月20日,普鲁士王国腓特烈·卡尔英语Prince Friedrich Karl of Prussia (1828–1885)亲王率领的第2军团在梅斯的法军投降后恢复了行动自由,他将普鲁士第9军团留在昂热维尔待命,并对皮蒂维耶蒙塔日线上的第3军和第10军团进行重组。腓特烈·卡尔之后下令第3和第9军团在图里集结,然后前往法军右翼的博让西地区与第2军团会合。

11月24日,法军的各个部队在沿着约80公里长的卢瓦尔河上展开攻势,并向巴黎方向前进。法军在拉东迈济耶尔经过短暂的的战斗后,使普鲁士掌握了法国的部署情况。普军将领康斯坦丁·伯恩哈德·冯·沃格茨-里茨英语Konstantin Bernhard von Voigts-Rhetz领导的第10军团之后在博讷拉罗朗德占据了五公里宽的阵地,准备迎击来袭的法军。

1870年11月28日,卢瓦尔军团的第18军和第20军试图强行占领普军在博讷拉罗朗德的牢固阵地,以便通向巴黎。但是,并不是所有法军单位都参与了这场战斗,特别是第18军只有一个师参与战斗[3]

战役过程

普鲁士军队在博讷拉罗朗德的街道上设置路障

法军由约瑟夫·克鲁扎特(Joseph Crouzat)率领的第20军和 让-巴普蒂斯特·比洛特英语Jean-Baptiste Billot率领的第18军组成。但是,由于法军的各个部队分为数个战区,法军第20军的第3师仍在博讷拉罗朗德以南的圣卢代维盖,第18军只有一个师参加战斗,只有35,000名兵力。之后法军的增援陆续到达,并分批介入战斗。普军主要由康斯坦丁·伯恩哈德·冯·沃格茨-里茨英语Konstantin Bernhard von Voigts-Rhetz领导第10军和第3军的一部分部队组成,总兵力约16,000人。在随后的防御战中,在博讷拉罗朗德部署了11,000兵力和70门大炮[4]

开战

11月28日早上9点左右,法军对博讷拉罗朗德的城内的普军展开炮击,迫使普军撤离了大部分的士兵,只留下一个步兵旅(约2000人)守卫。法军的进攻计划很简单,以第20军团以包围的方式正面攻击普军的左翼,而第18军团则攻击右翼。约16,000名普军分布在博讷拉罗朗德及其周边地区,尤其是东部的瑞朗维尔洛尔西

在战役开始后,让-巴普蒂斯特·比洛特领导第18军团对瑞朗维尔和洛尔西的普军展开攻击,以确保其右翼,但这些攻击行动拖延了第18军的推进时间。在左翼,只有两个师兵力的第20军则进攻博讷拉罗朗德,并到达了城墙的脚下,但普军在该城的防御坚固,并很好地在城墙的掩护下反击。约瑟夫·克鲁扎特的第20军正在等待第18军团的部队发动全面进攻,但第18军在确保右翼方面遇到很大困难。而法军炮兵部队都加强在右翼的攻势,使得第20军只能维持无效的步枪火力。因此,第20军的部队在没有大炮支持的情况下被部署在博讷拉罗朗德正面,而受到良好保护的普军的火力使得法军遭受了极大的苦难。

下午12点30分左右,法军的增援部队陆续到达,普军在多次采取反制措施之后,也不得不放弃瑞朗维尔和洛尔西的阵地。到下午2点左右, 法军再次对博讷拉罗朗德发起攻势,在进行了半小时的混乱近战后,法军再次被击退。其余的普鲁士部队,包括从该城镇撤出的所有炮兵,在附近进行重组时,他们与沃费迪南德·史图尔普纳格 (Ferdinand Stülpnagel)领导下的增援部队合并,并在该城镇的东部进攻法军,最终驱赶了进攻的法军。

刻有法国军队在战斗中的版画

战至到下午4点,普鲁士第10军的弹药几乎完全耗尽,每名士兵只剩下3发子弹。但普鲁士第一骑兵师和第五步兵师的四个营介入了战斗,很快就有66门大炮集中在法军的左翼。尽管有了这些增援,勃兰登堡步兵第52团的先锋队仍然无法突破法军的阵线,因此战斗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

由于法军在其他地区没有取得进一步进展,甚至在某些地区的攻势被推回,到了当晚,约瑟夫·克鲁扎特下令法军撤退到奥尔良。[2]

结果

虽然法军在当天的战斗持续了十多个小时,但位于约25公里外的阿尔特奈地区的其他法军部队的战况仍然不乐观,普鲁士军团更接连击败了人数众多的法军,约瑟夫·克鲁扎特在考虑到诸多因素后,下令法军撤退。

这场战斗之后,卢瓦尔军团英语Armée de la Loire的右翼部队被打败,法军解放的巴黎的计划已不再可能实现。相反,法军的部署位置和信息被普鲁士知晓,10月23日从梅斯解放出来后的普军不断加强力量,准备消除法军的威胁。[5]

影响

该战役影响了巴黎方面计划展开的协同攻势,这个意图被推迟到11月30日。但巴黎被包围后,法国用来传信的热气球由于风力不佳,这个消息到了11月30日当天才传达到奥雷勒·德·帕拉丁斯手上,而太迟接到消息的卢瓦尔军团已经向右转绕过了博讷拉罗朗德,向着维勒皮翁(Villepion)方向前进。在这一运动的推动下,普法双方在12月2日展开了卢瓦尼拉巴泰伊战役,结果普军在这里也战胜了法军,进而再次攻占了奥尔良[6]

分析

此战役是法国卢瓦尔河军团英语Armée de la Loire成军后经历的第一次重大失败,不少军事分析家对6万名士兵被9000至1万多人击败的消息感到震惊,并进行了许多尝试来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经常提到的是法国军队的士气低落;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后,普鲁士占领了法国的土地并围困了首都,之后新建立的法国军团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应征者。

卢瓦尔河军团的总指挥路易斯·让·巴普蒂斯特·德·奥雷勒·德·帕拉丁斯英语Louis Jean-Baptiste d'Aurelle de Paladines是一位严厉的指挥官,在战斗前的20天里,他不允许部队进入城镇或乡村,只是野蛮强迫他们居住在郊外的土地上。奥雷勒·德·帕拉丁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纪律和加强部队的作战能力,但是降低了部队的士气。

此战役也表现出一支新近征募的庞大军队的脆弱性,只有在捍卫坚固的阵地时才能使用平民应征者,对于以拿破仑战争的形式发动的攻击几乎毫无用处。然而,在色当梅斯的战斗中,几乎整个法国正规军已经被消灭,这也是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役后法国发生了一系列相似的逆转,其中以博讷拉罗朗德最为壮观。[6]

损失

根据文献的不同,关于普法双方的伤亡损失也有不同的信息[7][8]。普鲁士的伤亡情况大约38名军官以及817至858名死伤人员。法国的损失在迈耶百科词典中记载了1,300名人员伤亡和1,800人被俘虏。其他资料表明,则有多达8,000人伤亡(外加1,000人被俘虏)[4]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弗雷德里克·巴齐耶也参与了这场战役,他在法军第一次发起的攻势中,被击中两枪死亡。战后,他的父亲在他丧生的同一地方竖起了一座纪念碑。另一位参与战斗的知名人物是创建了电气工程师协会英语Institution of Electrical Engineers的德国电气工程师亚历山大·西门子英语Alexander Siemens,他也曾作为一名普鲁士军人参加了战斗并受伤,之后他因为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获得了铁十字勋章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Bodart 1908,第562頁.
  2. ^ 2.0 2.1 2.2 Der Krieg bis Paris. deutsche-schutzgebiete.de. 2017-08-10 [202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5) (德语). 
  3. ^ Kriege8. www.preussenweb.de. [202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1). 
  4. ^ 4.0 4.1 Goeffrey Wawro: The Franco-Prussian War. The German conquest of France in 1870–187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005, ISBN 978-0-521-58436-4, S. 274.
  5. ^ Vizetelly, Ernest (2006). My Days of Adventure: The Fall of France, 1870–71. Biblio Bazaar. p. 174. ISBN 1-4264-3780-3.
  6. ^ 6.0 6.1 Wawro, Geoffrey (2003). The Franco-Prussian War: The German Conquest of France in 1870–187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271. ISBN 0-521-58436-1.
  7. ^ 存档副本. paperspast.natlib.govt.nz. [202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0). 
  8. ^ Preussen. www.preussenweb.de. [202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