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成績評核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初中成績評核試(英語:Ju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Assessment),又稱為中三評核試中三淘汰試,是香港在1981年至1987年間舉辦的公開考試,由於香港在1980年代初期缺乏足夠的高中學額,所以在中學三年級設立該考試,作為選取學生升讀高中課程的評核標準,中三學生須通過此試,競逐政府資助的中四學額,否則便不能在官立或津貼中學升讀高中,所以此試對當時初中生的升學前途有重要影響,而社會對設立該試普遍持反對意見[1]。香港政府在1980年代中期決定增加資助高中學額,讓大部分初中學生都可升讀高中課程[2],1987年舉辦的初中評核試為最後一屆,所以該公開考試只舉辦了7屆便取消[3]

學制沿革

香港以往同時實行「3223」及「3214」學制多年,3年初中、2年高中、2年或1年預科、3年或4年大學。

中一至中三為初中,中四及中五為高中,中六及中七為預科(「3214」學制無中七)。中五須參加香港中學會考,競逐升讀中六預科[4]

1992年及之前,預科課程分為兩年制及一年制兩種,兩年制(即「3223」學制)須於中七參加香港高級程度會考,競逐升讀香港大學。一年制(即「3214」學制)則須於中六參加香港高等程度會考,競逐升讀香港中文大學

1993年起,取消「3214」學制、一年制預科及香港高等程度會考;統一實行「3223」學制及兩年制預科,預科學生統一於中七參加香港高級程度會考,競逐升讀所有本地專上學院

2012年起,取消「3223」學制、預科、香港中學會考及香港高級程度會考;改行「334」學制,中一至中三為初中,中四至中六為高中,不設預科,中六須參加新設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競逐升讀所有本地專上學院。

不論是「3223」、「3214」或「334」學制,香港的中學也是以完全中學為主流,絕大多數日校官津中學,也一校同時開辦初中、高中及預科。大多數學生,初中及高中也於同一中學就讀,預科就視乎成績或/及個人意願,繼續原校升讀或轉往他校。

推行

設立原因

香港於1971年推行免費義務小學教育後,又於1978年把免費強迫教育推展至初中,即中三,因此到了1980年代初期,便有大量完成中三的學生須升讀中四。雖然高中及預科並非免費強迫教育,但政府資助的官立及津貼中學開辦的高中及預科課程,只收取低廉學費,故大部份學生完成中三後,也希望繼續升學至最少完成中五。可是在1980年代初期,政府資助的高中學額極為有限,1983年,資助高中學額只佔中三學生的63%。

由於高中學額不足,於是要在中三設立評核試篩選學生[3]。政府當時設立考試的理據,包括認為只有部分學生適宜在中三後繼續學術教育,另有部分學生適合實用教育,更有學生選擇停學,所以只應讓有能力升讀中三以上課程的學生升學,即使未能升讀高中的學生,也可考慮修讀職業訓練技工課程,而且當時有些中學實施不平衡班制度,如中一至中三各有六班,中四及中五則各只有四班,因此所提供的高中學額不足以分配給所有中三學生,需要設立考試甄選升讀高中課程的學生。

評核方法

初中成績評核試由校內成績評核及公開測驗組成,中學要先將中三學生的校內一組學科成績,作內部評分,然後根據學生在全港性的公開測驗,於中、英、數三個基本學科取得的成績,調整考生的校內評分,確保各學校之間的成績能夠作公平的比較[5]

考生前途

1980年代初期,學生須在中三參加初中成績評核試,並取得較佳成績,才可在官立或津貼中學升讀高中,這等同把成績較遜色的學生淘汰掉,所以常稱為「中三淘汰試」。未能通過的學生,或會轉讀職業訓練技工課程,而家境較佳的,可轉讀學費較官津中學昂貴的私立高中[3],甚至負笈海外。另外,由於一般學生完成中三時,已年滿或快將15歲,(快將)符合受僱工作的年齡下限,1980年代的職場學歷要求仍不太高,仍有較多職業工種接受中三學歷人士申請入職,所以亦有部份初中生會完成中三便離校就業。

取消

香港政府於1980年代初期,邀請海外專家組成國際教育顧問團,協助教育統籌委員會檢討香港的教育政策,國際教育顧問團認為應取消初中成績評核試,同時提出任何有志於在強迫教育後繼續升學的學生都應該有資助學位供應,教統會於1984年發表的第一號報告書,認為即使現階段未能取消初中成績評核試,但建議增加中三學生升學的機會[1],並應增建中學及調整部分中學的班級結構準備日後提供更多資助高中學額[6]

香港社會的輿論,包括社會團體、區議會及教育界等界別,對於推行初中成績評核試亦普遍持反對態度[7],指出評核試對學生前途影響頗大,在7年的中學階段,設立初中成績評核試、香港中學會考及香港高級/高等程度會考,共3個對學生升學前景有重大影響的公開考試,是過於密集,對學生、家長及學校都造成很大壓力,同時令不能升讀高中的學生充滿挫敗感,而且學校過於專注於考試,便不能以學生為中心發展課程,所以輿論都反映應容許所有初中學生升讀高中。

教育署於1985年研究改以新的高中派位辦法取代初中成績評核,政府在1980年代中期的建校計劃亦增加興建中學的撥款,使資助高中學額可於198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初得以增加。教育統籌委員會於1986年發表的第二號報告書,提議於1991年取消初中成績評核試,改以新的高中派位辦法取代[2]。由於初中成績評核試自推行以來,一直備受社會非議,隨著政府在1980年代中期起增加中學校舍建設,預期可在1980年代後期大幅擴充資助高中學額,因此政府決定,1988年起取消初中成績評核試。這個在1980年代備受爭議及對學生升學有重要影響的公開考試,只舉辦了7年(屆)(1981-1987)便成為歷史[3]

後記

1988年起,初中成績評核試雖然名義上告一段落,但實則名亡實存。因當時大多數官津中學,仍為「非平衡班級」,即高中每級班數,較初中每級為少,通常是初中各級有6班甚至更多,高中各級只有4班,使中三升中四出現樽頸位

以大多數中學的中三6班,中四4班而言,學生完成中三後,就鐵定有1/3成績較遜色的學生,在此樽頸位被淘汰。若被淘汰,仍須轉校升讀中四(但他校亦未必有學額)、或轉讀職業訓練技工課程、或離校就業,情況與初中成績評核試仍存在時,並無大改變。

約1990年代後期至2000年代初期,官津中學全面實施「平衡班級」,初中至高中各級班數相同,學生可能完成中三便被淘汰的情況才告消失,初中成績評核試才真正步進墳墓。

參考資料

  1. ^ 1.0 1.1 教育統籌委員會. 中學教育的發展 (PDF). 第一號報告書. 1984年10月: p.9 [2018-08-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10). 
  2. ^ 2.0 2.1 教育統籌委員會. 初中成績評核辦法 (PDF). 第二號報告書. 1986年8月: p.11 [2018-08-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10). 
  3. ^ 3.0 3.1 3.2 3.3 中三評核試 (PDF). 後填鴨時代: p.9. [2018-08-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8-19). 
  4. ^ 香港中學考試制度更新換代. BBC. 2011-08-08 [2018-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4). 
  5. ^ 教育統籌委員會. 中學教育的發展 (PDF). 第一號報告書. 1984年10月: p.8 [2018-08-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10). 
  6. ^ 教育統籌委員會. 中學教育的發展 (PDF). 第一號報告書. 1984年10月: p.16 [2018-08-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10). 
  7. ^ 1978年:教協反對中三淘汰試 爭取五年一貫的中學學制.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