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來母l)是中古漢語次濁聲母,在三十六字母稱作半舌音,可與所有配合,但二等字很少,三等沒有重紐

例字如下: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羅、老、亂、落 斕、冷、犖 劉、吕、淚、立 靈、禮、練、歷

擬音

來母在大多數漢語方言均爲舌尖邊音[l]。東亞普遍不分邊音閃音,日、朝語的來母字對應齒齦閃音[ɾ],而在梵漢對音可對應l或r。目前學者一致將其中古音擬爲舌尖邊音[l]

聲母 高本漢 李方桂 陸志韋 王力 周法高 李榮 邵榮芬 蒲立本 董同龢 鄭張尚芳 潘悟雲 《廣韻》字數
l l l l l l l l l l l 1735

今音

北京音系和多數北方官話中,來母字絕大多數聲母均爲l [l],且聲母爲l的絕大多數來自于來母。粵語標準語、吳語中來母也均爲[l],且與n聲母分開。在部分長江流域的官話等方言,及粵語新近的懶音現象中,來母與來自泥母娘母的n聲母字全部或部分相混,有時都變成[l],有時都變成[n],有時都成爲鼻化的邊音[l̃],還有些洪音相混而細音分開的。

朝鮮語中,來母對應聲母的閃音ㄹ[ɾ]。但在大韓民國標準語中按照頭音法則,只是不在詞首時穩定,詞首的閃音會不穩定。一二等字在詞首時變成鼻音ㄴ[n],而三、四等字經常和泥母四等、娘母三等字一樣脫落聲母成爲零聲母ㅇ。如二等字“冷”本爲랭(raeng),但在“冷藏庫”(冰箱)一詞中成爲냉(naeng)。而“李”本爲리(ri),在作姓時因在詞首而成爲이(i),但在英文翻譯中仍按來源寫作Lee。

日語不論漢音吳音均爲ら/ラ行(閃音[ɾ])。日語固有詞不允許閃音在詞首,ら/ラ行字開頭的詞一般都是漢字詞、外來詞或象聲詞。

漢越語中,來母字均爲[l]/l,而古漢越語中,來母字對應r(通音[ɻ]或顫音[r])。

中古早期漢語(切韻音)聲母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全清 全濁
唇音
舌音
齿音
牙音
喉音